總編在線
作者:
總編視線寫了幾十篇了,說來也十分慚愧,大多數都是些清風細雨不痛不癢的雜文隨感,檢視下來自覺沒有留下多少我自己心目中認可的好文章。
好文章什麼樣?讀了半輩子書,我對此還是明白的。其實我也常想寫一些既高屋建瓴又經世致用,能夠對人真正有幫助的文章,但怎奈我因水平所限,常心有餘而力不逮之感;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我這個人天生脾氣小,不喜歡寫一針見血批評性的文字,以避免招惹事非。但在這個行業看久了,有些話不吐也不快,如能起到“良藥苦口”的效果,也算多少彌補一下我心裏的缺憾。
大凡搞收藏的人都知道,在如今的收藏市場上,假的多,真的少,“吃藥”“打眼”的事在所難免。因此大多數藏家都有一個謹慎小心的開始,然而在收藏江湖裏混久了,尤其是小有所得之後,人便容易自大起來,甚至開始置常識於不顧了。雖有那麼多的媒體、專家、行家的告誡,還是有很多人整天想著“揀漏”,希望自己能像某某前輩一樣,在某個邊遠小鎮,意外收得幾件價值連城的古董家具,再或者在某一天的淩晨早市,在古玩城的地攤上輕鬆“撿”到價值不菲的國寶……神奇或者離譜的撿漏故事成為很多藏家追逐的夢想,正如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掙錢方式是很多人的夢想一樣。
“撿漏”這個詞,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藏品,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說白了,“揀漏”其實利用的是別人的無知,“撿”的是一種信息不對稱的“漏”。但現實告訴我們:在如今這個全民收藏的信息時代,有幾個人會低估自己的藏品呢?記得身邊的一位藏家去世後,其妻不懂收藏,便帶著丈夫留下的藏品到處推銷,個個都要天價,正因為不懂,不能客觀地估算藏品的價值,反而漫天要價;筆者還親眼目睹過一件事:一個偏遠山區的老農,不遠千裏帶著“寶貝”來找專家給看,當專家告知其“寶貝”隻是一般的器物,不值錢時,老農一臉不信任的表情,聲稱自己的“寶貝”能賣大價錢,絕對不會輕易出手的。
其實,玩收藏的人都知道,“揀漏”並不容易,然而,人一旦滿腦子都是一個念頭時,就會失去應有的判斷力,進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揀漏”不成,反倒“吃藥”。為什麼叫“吃藥”呢?顧名思義,就是那些奸商深諳人們想“揀漏”的心理,為想“揀漏”者量身打造的“蒙漢藥”!這其實是“反奸計”,但過程有點像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如果偶然“吃藥”一回,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當一個人把“吃藥”當“揀漏”,以至於不斷地吃藥,就必須懸崖勒馬了。“懸崖勒馬”靠自己是絕對勒不住的,隻有假以外力方能罷手。外力是一劑良藥,但也絕對苦口,絕對難以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