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男人們那些“奇怪”的行為,很關鍵的一點是,女人要知道,男人從小就接受著“像個男人那樣”的教育。他們從小到大,生活內容,所有言行,都被要求“必須像個男人”。
“像個男人那樣”?哪樣?無非是他們要堅強,流血不流淚,可以冷漠但不可輕易感動,即使感動也要裝著無動於衷;他們愛女人,但他們不能為了女人太瘋狂,哪怕心中很愛,也總會動不動就露出不耐煩的樣子,因為他們其實不習慣自己的纏纏綿綿,他們要做鋼鐵要像大山。倘若纏綿為繞指柔,他們覺得怪怪的,認為這“太不像個男人了”,所以他們寧願選擇簡單甚或粗暴的行為方式。
在男人心中,“像個男人那樣”早已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的身份象征。
男人常常觀察別人的感情,但是對自己的感情往往渾然不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生來就應該是不會為情所動的理性動物,對悲傷、恐懼、孤獨、愛或幸福這些感情,他們認為應該將它們隱藏在內心深處,那樣才像個男人。可是,據科學研究,男人的腦部和女人的大腦都具有感知情感的功能,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差異。導致“男女有別”的,是男人自幼接受的“像個男人那樣”的教育。童話故事中,人魚公主必須放棄聲音才能換來象征人類的雙腿,男人成長,也必須放棄作為自我重要組成部分的感情,以換來對自我男性身份的認同。
男人並非是真的無法感知感情,並不是“冷血動物”,而隻不過是不明白自己感受到的東西,或者說他們不肯正視自己的感情,動輒就以“必須像個男人那樣”采取一些簡單甚或粗暴的行為。
有研究男性心理的心理學家指出,其實所有的男人都好像是出生在斯巴達一般。
眾所周知,斯巴達是長久以來西方社會所尊崇的古希臘軍事城邦,斯巴達的男人,除了那些奴隸,其他男人的職業都是軍人,隻要年滿7歲,就得離開父母的懷抱,被送去過集體生活並接受軍事訓練,直到20歲才能離開軍營,從事其他的工作。他們生來就是斯巴達勇士,為自由和勇猛而活著。
即使不是在斯巴達,男子出生後,他們的父母也隻有一個希望,將孩子撫養成強悍的戰士,所以會在不知不覺中要求自己的兒子“像個男人”,要求他們不能輕易就流露出軟弱的感情。
這一點很好理解。生活中,若是女孩子跌倒了,父母通常會匆忙上前,將她抱在懷中,百般哄勸。男孩子就不一樣了,男孩子必須自己爬起來,不能哭;若是嚎啕大哭,興許會被父母再揍一頓;若是不哭,爬起來裝著沒事兒一樣,會得到父母的讚揚;在這樣的教育中,男孩子從小就在潛意識裏警覺到,如果自己表現得和女孩子一樣,就不會得到父母的愛,所以,男孩子就會逐漸讓自己遠離情感脆弱的領域,而日益接近於冷靜內斂的戰士。
不僅僅是在兩性之間,男人在同性之間也被要求表現出強烈的男子氣概。男孩子之間發生衝突,遭到嘲笑的肯定是那個哭泣的,這就是男人間的“潛規則”: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將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悲傷或孤獨等諸多情感表現出來,而要勇敢,堅強,甚或強悍,“像個男人那樣”。
這樣成長起來的男人,當然和女人不同。他們逃避感情,或者不肯正視自己的感情,他們隻看重自己心中的欲望,那些欲望是能夠體現男子氣概的欲望,比如對權力、名譽和金錢的追求。他們在麵對自己的欲望時,必須保持良好的戰鬥力,再苦再累都要去追逐,當欲望獲得滿足時,他們才會產生愉悅感。
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何男人在追求女人時,什麼招數都使得出來,有時不惜表現自己的脆弱,其實,表現自己的脆弱隻是他們為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當目標達成,他們迅速又恢複原樣,“像個男人那樣”,冷冰冰的,和對女人示愛時的那個他,完全兩樣。
男人最擅長的就是炫耀自己的能力,他們通過自己的戰利品或履曆來證明自己的強大戰鬥力,以體會到強烈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