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黑乎乎,黃湯湯的茶水,根本就不具備黑茶黃茶的形態,色澤和香味。不過,唯一的優點在於,村民們製作出來的茶,能熬水,即便你換了五六趟水,也不會清湯。這對於從事著繁重體力勞動的村民們來說,是生津止渴的佳釀。
“曦兒,咱就專挑頂端那些嫩芽尖兒的采,一芽一葉,一芽兩葉的都成,下邊那些偏老的葉子,就莫采了!采的時候,動作要輕些啊,輕拿輕放,就像我這樣來……”孫玉霞一邊耐心說教,一邊示範給錦曦看。
看著眼前孫玉霞教導的有模有樣,錦曦忍不住嘴角直往上翹,其實,製作黑茶的原材料,選用下麵那些偏老,粗糙些的葉子就可以了,芽尖嫩葉完全可以用作其他,更高品質的茶。
錦曦沒有當場拂孫玉霞的麵子,而是很認真的跟著孫玉霞照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借鑒別人的長處,來補自己的不足,這回的這批茶葉,錦曦打算要親自上陣。
十幾株茶樹的茶葉,三個人不過用了一個多時辰就采下了那些芽尖嫩葉,錦曦沒聽孫玉霞的,還是另用一隻竹筐,采了大半竹筐偏老的葉子。下山的路上,錦曦還折了一根油桐樹的枝丫帶著。
孫玉霞他們對此都很詫異,但錦曦故意賣了個關子,吊著他們胃口,就不告訴他們她打的啥主意。
一路上錦曦纏著,磨著孫玉霞和孫玉寶,好不容易讓他們鬆口同意她的加入。帶著新鮮采下的茶葉回到家,就要立刻著手製作茶葉了。
采回來的芽尖嫩葉,稱了下,大概有六斤左右。大半筐的粗糙葉片,有十斤多。孫玉霞水都顧不上喝一口,就找來兩隻大大的竹匾,把那些采下的芽尖嫩葉,倒在竹匾裏。
她像往常那樣,過來要把倆大竹匾搬到外麵院子裏去曬水汽,被從後麵泉水邊洗臉回來的錦曦趕忙攔下。
“小姨,說好了這回的茶,讓我來全權製作呢,每一步都要依著我的想法來!我不準搬去日頭底下曬!”
“小鬼頭,這些茶葉還帶著水汽哪,不好好曬一曬,回頭怎麼炒?還不得黏鍋呀?”
“不會不會,我保證!”
“二姐,反正咱家的茶也夠喝,入冬後還得再去采呢,這些茶葉就由著曦兒折騰好了!”兩人在那裏僵持著,孫玉寶在一旁笑嗬嗬道。
“隻要咱曦兒高興就成,玉霞你就隨曦兒好了!”嘎婆也道。
孫玉霞笑著收回手,戳了下錦曦的額頭:“好吧好吧,你個小鬼頭,都隨著你去吧!”
錦曦扶額,這一家子人,敢情都把她當小娃娃哄呢,不過,心裏卻是很感慨,這也足夠證明他們對她的寵愛,這也十幾斤的茶葉原料,都由著她折騰。
正因為如此,她更要做好這次的茶,給他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錦曦將那些新鮮葉片,厚度均勻攤放在竹匾裏,找了塊既通風,又能避免日光直射的地方晾曬。這樣攤放的目的,是為了散發葉片中蘊含的青氣和水汽,便於炒製,能提高茶葉的品質。
當然,攤放的時間要適中,待到錦曦伸手抓了幾片感觸,入手柔柔軟軟的,這個時候便可以了。
接下來便是製作茶葉的第一步:殺青。
在現代,當然是用高科技的多功能的炒茶機來高溫殺青,但在孫家溝,自然是用最原始的,手工大鍋殺青。
不過很多對茶有感觸的人都表示,更喜好手工殺青出來的茶。
灶裏架著硬柴,錦曦係了圍裙,往大鍋台後麵一站,發現身高不太就手。孫玉霞哈哈笑著,從外麵找來兩塊土磚給她墊在腳下。
鍋台邊放著事先備好的幹淨草把,還有油桐樹枝丫製成的三叉狀炒茶叉。錦曦將六斤左右的嫩芽尖兒全部投入大鍋裏,先是雙手均勻快炒,感覺有些燙手的時候,便改用炒茶叉來抖炒,當鍋內漸漸出現水蒸氣時,她又抓過那草把,配合著叉子的動作,麻利的轉滾燜炒。
孫玉寶和孫玉霞,看的目瞪口呆。
“呀,這叉子原來是用來炒茶葉的呀,我還以為曦兒是折來做彈弓的呢!乖乖,這可真比鍋鏟好使多了啊,曦丫頭你是咋想出來的呀?”孫玉霞迭聲驚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