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藏界無權威,誰是贏家?(1 / 1)

藏界無權威,誰是贏家?

總編視線

近幾個月來,圍繞《功甫帖》“真偽”的爭議愈演愈烈。收藏家劉益謙陣營與上海博物館專家團隊屢次交手,互有攻防。隨著2014年3月28日龍美術館(西岸館)正式開放,爭議再次升溫。

開館兩天前的3月26日,上海博物館專家們又提出了新的證據辨偽。此前,劉益謙團隊曾在北京發布多項證據,包括紙張檢測、印鑒考證等,首次反駁上博專家的觀點,包括著名鑒定專家徐邦達的弟子肖平,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書畫鑒藏家朱紹良、馬未都,江蘇省收藏家協會鑒定委員會副主任肖戈等24位鑒定、收藏、拍賣等專業人士為劉氏站台。

關於鑒定之爭,在收藏界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大家還依稀記得,就在兩年前,南宋官窯的製造地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和數位文博界專家陷入了尷尬。起因是:故宮博物院專家公開稱該館的鎮館之寶“壺王”和磁州窖白地黑花鼓為贗品。對此,博物館不得不組織專家進行重新鑒定。此事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參與杭帥州“壺王”鑒定的四位專家,均出自文物係統,然而,質疑者也是故宮專家,文物鑒定“國家隊’內部起紛爭,反映出文物鑒定之難和公信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

眾所周知,在文物鑒定這個圈子裏,專家之間也滿含個人偏見及門戶派別之爭。而有些市場人士,即一些所謂的“行家”也並非真的想進行正常的學術爭鳴、學術研究,而是企圖“打倒專家,解放自己”。

此番《功甫帖》“真偽”之爭,又_次令鑒定問題成為業界焦點,問題的核心似乎已不再是誰對誰錯,而是誰說了算?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老一輩專家,如徐邦達、謝稚柳等權威人物的過世,鑒定界一統天下的時代過去了。於是有人提出,如今“眼光最好的是畫販子”,從文物鑒定的角度來說,畫販子也就是所謂“行家”。對此,“行家”們也有個說法:“專家看錯不會砸掉飯碗,我們把真看成假,沒買著,沒飯吃;把假看成真,傾家蕩產。我們就是兔子和狗的關係,狗本來比兔子跑得快,趕不上兔子,是因為兔子在逃命,我們得拚命學習。”

本來,收藏講求“鑒賞”二字,頗有技術含量,而普通收藏者並不具備這樣的素質。雖說,專業人士可以幫助收藏者去偽存真,但麵對專家與專家之爭,以及專家與行家之爭,我們到底應該信誰呢?

筆者以為,作為行家也不能看對了幾波東西或賺了點錢就忘乎所以,輕視專家,輕視不同意見。其實專家與行家之分也不是絕對的,徐邦達、謝稚柳這些專家早年也是從“行家”開始的,也有當“行家”的經曆。今天的“行家”經過一番努力也可能成為未來的專家;專家與“行家”可渭各有所長,應當彼此尊重,彼此包容,相互學習,撇棄門戶之見,客觀看待並虛心接受他人研究成果和觀點,共同維護鑒定界的形象,並樹立起新的鑒定權威,以謀求藏界的進步,除非是心術不正或有他圖者,否則不應該求全責備。應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同時也能在一定範圍內允許和寬容不同觀點意見的存在。

事實上,越是假貨、贗品當道的時代,越需要樹立權威,需要真正的權威隨時能站出來打假,出來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如果將所有的權威、專家都打倒了’那麼誰會漁翁得利?誰會大行其道呢?我想,當然是那些混水摸魚,造假、販假者了。

有一句西方諺語:“國王已死!國王萬歲!”,說的是改朝換代時人們的勢利之心,誰當國王誰就是權威。如果國王死了以後再沒有國王了,人們會怎麼做呢?人們向誰敬禮?如果冒出來幾百上幹人都宣稱自己是國王,人們會認可他們的權威嗎?顯然不會。如果國王貶值到這個地步,就再也沒有國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功甫帖》真假之爭也許會塵埃落定,但鑒定界的威權時代會重新來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