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圈的浮躁絕非浪得虛名。從喧囂低俗的車展文化到“彎道超車”的虛妄,從批判“耐得住寂寞”到壯誌淩雲的“國際化”造車……不一而足。

20多年來,從不寂寞的中國汽車自主事業在經曆了2013年到2014年期間的“12連跌”後,大家都開始紮堆到新能源汽車上,似乎這成為中國汽車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汽車企業是宿命的。中國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寵壞了這些幼稚的車企,含著金湯匙出生,在蜜罐中成長,有了錢就開始任性,就開始異想天開,想入非非。同時在缺乏遠見的汽車合資政策引導下,催生了汽車人的自我膨脹,產生了狐假虎威式的放大感。大部分汽車媒體和主流輿論,火上添油,更是助長了這種浮躁和虛妄。

應該說,理性精神的缺失成為過去20年汽車界的主要症狀。當好日子過到頭的時候,也該是理性力量醒來的時刻。

“千夫之諾諾,不如一人之諤諤”。慶幸有《汽車商業評論》這樣一本雜誌一直以來守住了汽車媒體的底線和本分,以旁觀者的身份,以冷靜、理性的態度,把中國汽車縮小並置於全球汽車發展格局之下,“目察秋毫之末,耳調玉石之聲”。提出了許多深刻而有洞察力的意見,發出了批判的聲音。

比如最早對汽車合資模式的質疑和改良,對“盛世危局”的警惕,對程序公平和透明“軒轅獎”的創建、堅守和執著,凡此等等,體現了一個媒體的公正和道德操守,一群社會公知的潔身自好,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力。

在更多的時候,人們需要的不是頌揚和讚美,而是鞭策和批判,需要知識和思想。因為,思想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成長的另一隻奶瓶。

今日之中國汽車,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汽車的造型、工程開發、質量、成本等方麵都有著飛躍性的進步,但是仍麵臨著巨大生存壓力。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5年~10年,中國汽車企業所麵臨的競爭不再是市場份額多寡,而是汽車企業的存亡。我們該怎麼辦呢?

當然不同企業麵臨的困難也不同,沒有一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姑妄論之,有三個基本點是非常關鍵的。

第一是業務聚焦,在汽車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開始做減法,收攏五指形成聚焦的發力點,打開局麵。

第二是注重經營管理人才選留。要尋找適合自己企業的人才,而不是最優秀的人才。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合適的?需要多少?用在什麼地方?這是企業領導所決策的。

第三個方麵就是要“盈利性成長”。企業必須要保持盈利性發展,否則會在嚴酷的市場環境下會遇到大麻煩,2008年金融危機時,福特汽車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旁觀者的“坐而論道”往往被躬身入局者視為清談,被嗤之以鼻。但現實生活中,許多時候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家知道,眾多的管理大師如彼得·德魯克並非本人經營過企業,很多軍事理論家如克勞塞維茨並非是戰功顯赫的將軍。

《汽車商業評論》的嚴謹和敬業,誌向遠大並追求卓越的信念,會使其保持著思考者的姿態,為喧囂浮躁的汽車生態圈送去一縷清新的空氣,為迷亂困疑中的汽車人帶來睿智而深刻的洞見。

如果把一種努力認真地堅持下去,就會創造出令人尊敬的曆史。

適逢《汽車商業評論》創刊100期,可以讓我靜下心來回顧一下,關於我以及EFS汽車谘詢公司和《汽車商業評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