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降臨尼泊爾中部的博卡拉市。一條深巷中的鐵門背後,300名年輕人盤腿而坐,一言不發,神情緊張。
他們的年齡介於17至21歲之間,從各地趕來,競爭英國陸軍廓爾喀旅的126個新兵名額。入選者將獲得豐厚的薪水外加英國定居權——按照這個南亞山國的生活標準,這些福利足以確保全家衣食無憂。
出門前,許多人去神廟祈福,在額頭塗上紅點。家境特別困難的也會理個發,買上一雙新鞋。太陽升起前,所有人都將得到自己的編號和一副軍用餐具,免費享受包括煮雞蛋、烤豆和午餐肉的英式早餐後,最後的選拔就會開始。
在尼泊爾,加入英軍外籍兵團已非年輕人現在出人頭地的惟一捷徑,然而,豐厚的物質待遇和充滿新奇感的異國生活,仍令這份工作保有可觀的吸引力。
應征者要“文武雙全”
有些刺骨的風拂過壯觀的峽穀,考試場附近是一條湍急的河流。應征者們正忙著把25公斤重的沙袋裝入背簍。
這是難度最高的科目:受試者被要求在48分鍾內完成5公裏負重跑,路麵高低落差超過400米。起跑前,考官強調不能推擠他人,而且一旦發現有人幫忙,作弊者將被取消資格。“這是對耐力、性格和承諾的考驗。”廓爾喀旅旅長羅賓遜上校說。
一聲令下,年輕人們開始繞著農舍和幹草堆艱難跋涉。沿途,有廓爾喀旅的教官大聲鼓勁、喜馬拉雅山山麓的景色壯觀,但他們視若無睹,許多人通過終點後直接倒在了地上。羅賓遜說:“壓力太大,投入也很大。假如有人失敗,我們會在第二天早上再告訴他。”
塔弗斯少校是英國陸軍的教育和培訓官,今年首次來到尼泊爾,為應征的廓爾喀青年組織文化測試。“(應征者)水平之高令我印象深刻,整個國家半數的優等生可能都被我們挖來了。”在筆試環節末尾,考生被要求寫一篇短文:討論英國會否一直招募廓爾喀人。塔弗斯少校表示,“幾乎每個人都會寫滿考卷正反麵,而且字跡工整,真的很棒。”
聽力考試被安排在一間健身房內。雙手和口袋被檢查時,應征者大多麵露不安。第一道題與軍靴的發展史有關,“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第一次聽純正的英國人說話,”塔弗斯補充道,“讓他們在緊張情況下能接受英語指令,我們得確保他們在參訓前就具備快速適應的能力。”
從遠隔萬裏的另一主權國家征兵,在世界軍事史上十分罕見。
1814至1816年的英國-尼泊爾戰爭期間,凶悍的廓爾喀人給英國東印度公司留下深刻印象,遂被後者招募,史上第一個廓爾喀旅由此誕生。1947年印巴分治後,廓爾喀軍團一分為二,分別隸屬倫敦和新德裏。經過一係列的法律博弈,自2006年起,所有廓爾喀戰士的待遇調整至與英國軍人平級。
20世紀80年代,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過一部紀錄片,主題是尼泊爾山區青年的參軍路。片中,一些人帶著成包的犛牛乳酪進城,入選者必須現場學習如何係鞋帶和用刀叉;征兵官還會安排他們到附近的河中洗澡,之後按人頭發放朗姆酒,以防止蚊叮蟲咬。
報名者需要更強壯的體魄和更正規的教育背景。具體報考條件包括:經過認可的中等學校畢業證書與尼泊爾護照;身高至少158厘米,假牙不得多於4顆;任何韌帶撕裂或舊傷都要仔細檢查。測試項目也趨於標準化:2分45秒內跑完800米,連續12個引體向上和70個仰臥起坐;麵試一半用英語,一半用尼泊爾語。不滿21歲的適齡者可重複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