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調戲全中國味蕾之後,陳曉卿怎麼吃(1)(1 / 2)

——《舌尖》總導演的私人食經

青銅鼎上總是出現的神獸頭,就是老饕,更準確一點,叫做饕餮。

傳說裏,龍的九個兒子數它好吃、會吃,於是它成了烹飪炊具上的標配紋飾,也成了“美食家”的代名詞。

放到今天,這位龍子的頭銜肯定也是超級吃貨,跟我們下麵要介紹的五位“極品”一樣。

“吃”這件小事的極致是什麼樣子?他們每一個人都會更新你的想象。

腦補之前,請準備好擦口水的餐巾紙。

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首播後,總導演陳曉卿在央視紀錄頻道的辦公室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媒體,他有些意興闌珊,臉上寫滿疲憊。

隻有說起吃,他的黑臉才突然開始發光。“首播那晚,我一邊看一邊咽口水。第二天中午,我就去新榮記點望潮(一種小型章魚,在《舌尖2》第一集裏出現了紅燒望潮這道菜)吃。28元一隻啊,肉疼死我了。不過那滋味真鮮美。”說著,他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陳曉卿,拍紀錄片中最會吃的,吃貨中最會拍紀錄片的。兩者一結合,便有了挑逗中國人味蕾的舌尖係列。這也讓他在兩個領域裏的聲譽都達到了巔峰。

他的好基友、《讀庫》主編張立憲說,《舌尖上的中國》讓陳曉卿積蓄多年的吃貨本色神采煥發,成為個人愛好與人生事業良好結合的典範。

不過,接受完采訪,陳曉卿還得繼續吃深惡痛絕的盒飯。他已經忙得一兩年沒有開發出一個新館子了。這也是成功的代價。

掃街嘴

江湖上,陳曉卿有很多傳說。比如,他的腦子裏有一張現成的京城美食地圖,在北京六環以內找不到吃飯的地方時,隻要把地址發給他,不出5分鍾,一條餐館推薦短信就會來到身邊。

據考證,這些傳說還真有幾分靠譜。有一天,張立憲溜達到南城,看飯點已到,就打電話問陳曉卿該吃什麼好。掛斷電話,短信就來了:瀟湘食府,湖南煙草駐京辦(瀟湘大廈)。北緯路東經路交叉口(友誼醫院南德雲社西中芭東)。南二環陶然橋向北,至丁字路口盡頭,右轉一百米就是。問路83161188轉88。要點大盆菜花、老臘肉、醬椒魚頭、醬蘿卜、血鴨、水芹菜、紅菜苔……

還有一次,陳曉卿的另一個好基友王小山要請大學同學吃飯,讓他推薦餐館。五分鍾後收到短信回複,而當他們到達指定飯館時,菜已上桌了,原來陳曉卿已“電話遙控飯館,代為點菜完畢”,但“遺憾的是,吃了半天也不知道菜名”。

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陳曉卿閑來無事的時候,就沿著北京的大街小巷展開“地毯式搜索”,看著有點興趣的就要進去嚐嚐。他手機裏最多的時候存儲過七百多條飯館信息,包括名稱、地址、路線、電話和主打菜,還有哪個菜需要特別提醒,哪個服務員比較可愛。這是受三聯書店以前的老經理沈昌文的啟發,沈老曾經有一個“商務通”,裏麵全是餐館備忘。能夠吃得像沈老一樣仔細,一樣有成就感,是陳曉卿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