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教育讓男孩起步慢(1 / 2)

“抓應試”忽略動手能力 “靜文化”限製跑跳天性

頭版

作者:徐李燕

21世紀初,美國《商業周刊》曾斷言:“在美國,女生在學習方麵似乎建立了羅馬帝國,男生則像古希臘一樣日趨衰敗——我們將迎來‘她世紀’。”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榮華則指出,全國有2億多中小學生,若按現行評判體係,5000萬差生中80%是男生,且缺乏陽剛氣的男孩越來越多。他呼籲社會應共同關注“男孩危機”。

為了拯救男孩,今年9月,上海市第八中學首批兩個“男子高中基地實驗班”正式開課。該校校長盧起升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是建立新評價機製和教育模式的積極探索,其目標就是培養“浩然正氣、樂學善思”的“真男生”。

男孩不如女孩,成“社會定律”

“男孩危機”,用來形容當代男孩膽小懦弱、缺乏自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兒童教育和研究專家孫雲曉長期關注“男孩危機”。在他和李文道等人合著的《拯救男孩》一書中,有一組數據被廣泛轉引:2009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發現,中國0至18歲男孩在學業、體質、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麵,均呈現出落後於女孩的跡象。女孩超越男孩,似乎是一個“全局性問題”。另一組統計數據針對高考,2001年至2008年,重慶16個高考狀元中,有13個是女孩;2004年至2012年,北京文理科狀元共21人,其中15名是女孩。

今年26歲的王儉告訴記者,在他讀書的十多年裏,“男孩比不上女孩,早就成了定律”。王儉從重點小學讀到重點中學,多年來,班幹部始終是“娘子軍”,偶爾有幾個男孩,也僅限於“體育課代表”、“體育委員”。評選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時,十有八九是女孩。每次期末考試後,海報欄張貼的年級前100名“大紅榜”,95%都是女孩的名字。

2007年,王儉考入上海一所知名大學建築工程係。在眾人看來,這本該是男生的強項。但王儉掐指一算,本科和研究生7年學業,獎學金、優秀幹部等“看得見的獎勵”,3/5都被女孩收入囊中。王儉說,“女孩都是外星人,她們好像一生下來就是成熟、懂事的。”

上海某高中陳姓語文老師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以前,看衣著、聽聲音就能迅速辨別男女;如今,有些男孩在姿態和外觀上出現中性化,甚至女性化傾向。過去,追星、化妝、看時尚雜誌,幾乎是女孩的專利;現在,不少男孩也有這樣的愛好。“我班上有幾個人高馬大的男孩,出門還要拉著媽媽,看到女生搬重物,不知道伸把手。我覺得,學校教育多教會了男孩如何考試,卻沒有提供培養‘男性氣質’的土壤。”

應試教育拖了男孩後腿

“男孩和女孩不一樣,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學校教育卻常常漠視彼此間的巨大差異。男孩體內的雄激素水平高出女孩15倍之多,當每一根神經都催促男孩去跑去鬧時,學校卻硬按住他,要坐得端正,雙手背在後麵,一動不動地聽8小時課——這是一種摧殘。”孫雲曉說。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造成“男孩危機”的原因有很多,局限、沒有顧及男孩性格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主要原因。

課程沒考慮發育“時間差”。盧起升指出,在基礎教育階段,男孩身心成熟普遍晚於女孩。一個8歲男孩的專注力、表達、思維、讀寫能力等,相當於7歲女孩的水平。小學階段,女孩會因為先天優勢,獲得更多的鍛煉和表現機會。男生則會因為在起跑線上就“輸了一截”,難以受到重視或培養,從而在學習上消極怠工。所以,在中小學階段,男孩的學習成績普遍處於劣勢。

教育片麵強調“靜文化”。現行教育普遍提倡“靜文化”,要求秩序性強,不讓跑不讓跳,不準大聲喧嘩,甚至連下課也隻能呆在教室裏,不讓出去。學習緊張時,有的學校還會取消已經為數不多的體育課。這些都會阻礙男孩養成具備男子陽剛氣質的特性。知識模塊“不補短”。2000年,一項針對全國10省市3737名中小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顯示,女孩喜歡閱讀、語言溝通等學習方式,男孩更傾向於動手實驗、參與體驗等,而男孩喜歡的恰恰是中國應試教育中被“忽視和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