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近東和張瑞敏(1 / 1)

張近東和張瑞敏

卷首語

企業家精神,你還好嗎?

2012終於走了。也許全地球都鬆了一口氣,因為傳說中的天崩地裂沒有真的發生;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應感到慶幸,因為沒譜的2012讓我們經曆了太多的錯愕和焦慮,而我們沒有被擊倒。

我們的企業家在2012又何嚐沒有飽經酸甜苦辣?問問施正榮,問問向文波。即便是在地麵肉搏中將國美遠遠拋在後麵,又在線上爭奪中淡定地將京東笑稱為“孩子”的張近東,在南京郊區氣派的蘇寧總部麵對《中外管理》,開場白的主題竟然是“委屈”。自嘲一句:“張總,你還好吧?”折射出了張近東及很多一線中國企業家在2012的複雜處境,一如張近東模仿時的複雜表情。

可在2012年曆盡坎坷與質疑的中國企業家,他們退縮了嗎?怕了嗎?

在我看來,張近東的委屈,不是基於孩子式的天真,不是因為打擊後的脆弱,而恰恰是源自他胸有成竹的自信。他看清了未來,他認準了道路,他所做的事前所未有,他深知其中艱難,他願意為此而試錯。他始終相信自己。同時,他在2012年發現他所做的與外界所想的,差距竟如此之大。所以,才會委屈。

那一瞬間,我不禁想起一年前的另一個場景。那是在青島郊區的海爾總部。同樣麵對《中外管理》,疏遠中國媒體已久的張瑞敏,用他一貫的淡淡語氣說:“我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我們還在探索。”但這種不確定絲毫不意味著他的猶疑,恰恰是一種清醒的堅定,一種理性的勇敢。

雖然他們各有所創,言有所別,但他們都認準了自己前行的方向。雖然這條道路上霧氣彌漫,坎坷崎嶇,但他們願意用生命探索到底。

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舉國創新,何時到來?

當全球經濟對企業的成長幫倒忙時,當中國社會對企業的扶持杯水車薪時,當中國富人近半動心於移民時,我們身邊,還有像張近東、張瑞敏這樣的一批中國企業家,在虛心尾隨西方企業20年後,在空前複雜甚至惡劣的經營環境中,結束了亦步亦趨,摒棄了自我複製,在慢慢醞釀、勾畫並決心披荊斬棘趟出一條西方企業從沒走過的道路,心無旁騖去實踐中外商學院聞所未聞的創新。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精髓。而真正的創新,又往往就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甚至是在找死的方向上實現的。自然史上,魚類爬出水塘,恐龍飛上天空,莫不如此。但正是它們創造了地球的豐富多彩,創造了生命的立體空間。人類史上,誰又是在順理成章中實現創新的?秦始皇的郡縣製沒有先例,哥白尼的日心說更屬“歪理邪說”。即便喬布斯回歸,蘋果營業額也曾蟄伏多年。但正是他們,開創了人類自我管理、認知自然、體驗生命的新範式。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苛責創新中的中國企業家?他們在拿自己的身家與榮譽試圖開創一種全新的商業可能,而我們卻送給他們信手拈來的迎頭板磚,隨心所欲地冷嘲熱諷,這對創新精神本就嚴重缺乏的中國社會,有絲毫益處嗎?米盧實現了中國足球的世界杯之夢,而他提供給中國球員的核心動力,就是鼓勵和信心。當張瑞敏已喪失與國內傳媒交流的意願,隻淡淡送上一句“自以為非”時,當張近東皺著眉頭近乎“懇求”道:“就算我們失敗了,對於中國企業積累教訓總會有所借鑒”,我們真應該反思:既然我們千呼萬喚“中國創造”,又為何那麼吝嗇於對中國創造的祝福?是的,他們可能成功,他們可能失敗,但他們的企業家精神都是最可貴的財富,即便無需我們的鮮花和掌聲,也至少無愧我們的寬容和耐心。

當張近東將我們一行從舉目望遠的18層辦公室一直相送到樓下,當我們隔著車窗看著這位江蘇漢子搖手相送時,我心中回想:我有一個夢,夢想中國能有一個寬容而且鼓勵創新的舉國氛圍,夢想中國能有更多的張近東和張瑞敏……

2013終於來了。希望創新真正來到你我身邊,讓我們善待創新,善待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