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姑且以三位著名詞人為例來說明。第一位是柳永,其詞工於羈旅行役,抒發“貧仕失職”之悲。如詞《戚氏》,寫詞人在晚秋旅途之中忍受著“行人淒楚”“抱影無眠”,隻是為了能夠獲得功名,可是度日如年的煎熬換得的卻是“憔悴長縈絆,空慘愁顏”。這樣的人生境遇,怎能不使他麵對著“檻菊蕭疏,井梧零亂”的秋景而感歎呢。第二位是蘇軾,他的詞往往具有哲理深度,顯得深沉。如《南鄉子·重九》,寫於詞人被貶黃州時,他雖然勸自己說“萬事到頭都是夢,明日黃花蝶也愁”,但其實內心卻有著揮之不去的煩惱和感士不遇的情懷。第三位是辛棄疾,其詞多借秋抒發憂國傷時和報國無門的苦悶。如詞《醜奴兒》,明明是“而今識盡愁滋味”,卻以一句輕描淡寫的“天涼好個秋”來表達愁,這種重語輕說、顧左右而言他的寫法,恰恰表明了詞人複雜的情緒。詞人避開了國家身世之愁,而用一句“悲秋”來帶過,更能凸顯“欲說還休”的糾結心態。
“學而優則仕”,在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文人在思想上擔負著治理國家和求取功名的重任。而懷才不遇、國家動亂的現實,時刻牽動著文人敏感的內心,文人易產生懷才不遇等人生感慨。秋季已到,一年將終,自身卻仍碌碌無為,自然會產生悲秋之感。
3.時光流逝的感慨
在無休止變化的四季麵前,人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傷春悲秋本身就是生命意識的表現。麵對著時光變遷,物是人非,詩人們往往會產生深沉的感慨和沉痛的歎息。如蘇軾的《陽關曲》,明明是萬家團圓的中秋,詞人卻覺得“月不常圓”,因此便有了“人不常在”的悲傷感慨。如李清照《聲聲慢》,當詞人看到那滿地堆積的黃花,便想到如今還有誰去摘呢?秋意濃鬱,物是人非,詞人表達了生命衰敗的秋之愁思。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曉風殘月使詞人更加深刻地體會了什麼叫做物是人非、時光無情。還有薑夔《揚州慢》,那橋邊的紅藥年複一年究竟是為誰而生,詞人借眼前景物渲染時光消逝的感傷情緒,表達了感時傷懷的憂鬱情懷。
時光是虛無的,人們認識時間往往會借助自然界的一些特定事物。春夏季節裏繁花絢爛、綠葉濃鬱,到了秋日裏百卉凋殘、落葉紛飛,強烈的反差對比,能讓人明顯感覺到時間的流逝,也因此,詩人們通常會借助這些事物來抒發心中的感慨,這便形成了秋季的意象群,如落葉、大雁、凋零的花和寒蟬等等。如果抽去了引發作者心靈感受的自然事物,那整篇詞就會變得支離破碎,不成篇章。
4.遊子深深的思鄉之情
故鄉就是每個人心中的根,落葉歸根,這是在民族文化長期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的一種特定心理。秋季有南歸的雁群,有圓圓的明月,有家家團圓的中秋佳節。秋的蕭條景象正好和人的失意情感產生共鳴,觸動遊子的思鄉之情,因此秋季是人們最易思鄉的季節。
這類詞有範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了對親人、家鄉的牽掛,以及對戰爭長期毫無進展的悲苦情緒。有辛棄疾《漢宮春》,“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寫塞北之雁可以飛回故裏,而詞人壯誌未酬,有家難回。柳永《八聲甘州》,“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抒發了詞人不忍往故鄉的方向望,怕難以壓製急切回歸的心情,表達了深深的思鄉之情。
從以上四個方麵可以看出,宋詞以“悲秋”為主,但在內容上卻是不斷地深化和發展的。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秋告訴過我們時光就在指縫間悄悄溜走,告訴過我們田地裏麥浪翻滾的收獲,告訴過我們眼望歸鴻遊子的歸鄉之心,告訴過我們“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深深思念。而在詩歌中,這些都逐漸演變成了約定俗成的符號,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秋的主題發展不會停留於它的產生,更不局限於唐詩宋詞,它將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植根於中華文明之中,它需要我們後人不斷的發揚與創新。
【作者單位:河南省光山縣司馬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