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導學生熟悉古詩章法,明確各種體裁、題材詩歌的規律
關於古詩體裁,學生大多非常清楚,複習時一帶而過即可。對於古詩題材,我們大多可以依據詩歌題目了解。如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看題目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首懷古詩,而懷古詩常按“臨故地—思古人—懷古事—抒己懷”的結構來寫,常常是上片寫景,下片議論抒情,可見熟記規律、分清題材是讀懂詩詞的重要方法。
近體詩中的律詩、絕句的四聯、四句的安排,通常都有一定的法則。前人多用“起、承、轉、合”來概括這種法則。高考考題多以唐宋詩詞為主。複習時,我多以唐宋時成熟的律詩和絕句為例子,分析古詩的結構章法。以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為例,起句“誰家玉笛暗飛聲”,一個“飛”字,振人心魄。承句“散入春風滿洛城”從容而舒緩,張弛有度,賦予無形的音樂以實體的形象。“此夜曲中聞折柳”陡然一轉,“折柳”點染出一種離別場景。“何人不起故園情”,深情的發問關合了作者的思鄉之情。起承二句寫眼前景,轉合二句寫故園情。前後以“折柳”連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詩的關鍵。
通過以上方法,學生能很容易揭開古詩神秘的麵紗,抓住古詩創作的脈絡,理清詩歌思路,最終讀懂詩歌。
3.利用文言文知識,了解詩歌用語習慣,教會學生讀懂“詩家語”
詩歌用語凝練,短短幾十字就能表達出豐富的情感內涵,故省略的成分較多,可因為韻律的需要,很多句子又改換了語序。學生讀不懂詩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無法對省略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補充,也不能對改換語序的句子進行還原。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我結合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的知識,專章複習了古詩的用語特點,並給學生做了適當的課外內容補充,讓他們做了必要的練習。
下麵以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為例來說明:首聯第一句中的“凋傷”一詞為使動用法,即“玉露使楓樹林凋傷”,也可理解為被動句“楓樹林被玉露凋傷”;頷聯省略了動詞,且“蕭森”應修飾“氣”,本句按一般表達法應為“巫山巫峽籠罩蕭森氣”;頸聯轉入情感的抒發,其省略的內容非常豐富:“叢菊兩開他日淚”實際表達的意思是“看從菊已兩開想他日之困苦而落淚”,“孤舟一係故園心”應理解為“孤舟係岸心係故園”;尾聯應為“處處催刀尺製寒衣,暮色降臨,高高的白帝城傳來急砧聲”。通過以上講解,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詩歌內容。當我們按照詩句語序無法理解詩歌時,就可以通過適當調整語序和增添內容讓詩句變得更易於理解。
此方法的好處是鞏固了學生的文言句式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文言翻譯能力,兼顧了課內名句的背誦默寫,可謂一舉多得。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以上方法必須在新課教學時就打好基礎,做好滲透。在高三複習時,再根據考點,將其係統化,對答題模式進行規範,對答題術語進行校正,對答題技巧進行歸納。
當然,讀懂詩歌的方法遠非以上三種,例如詩歌意象也是詩歌鑒賞的重點,而意象往往有其固定的內涵,抓住意象也可以幫助學生讀懂詩歌。筆者隻是從備考的角度略談一二,並不能概括完全。隻有讓學生在鑒賞中獲得愉悅感和美感,才能真正解決詩歌鑒賞這一難題。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縣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