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禁軍和廂軍都有是募兵製,一旦入伍,終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好像沒聽說過拄著拐杖的兵爺爺)。通常兵士都在駐地安家,凡是調往前線作戰或其他臨時性調動,都不能攜帶家屬同行。駐在外地的禁軍,在宋太祖時要定期調至京城進行閱視,揀退老弱,以保持禁軍的戰鬥力。
移屯外地的第三種方式,稱為就糧禁軍,可帶家屬前往,“就糧者,本京師兵而便廩食於外,故聽其家往”;駐於外地的禁軍,也可以“就糧”於糧食豐產地區,通常是原駐營地區豐收或糧食問題解決後回原駐營地(走哪兒吃哪兒,怎麼這麼別扭?)。河東路並非糧食豐富的地區,卻因鄰接遼夏兩國,大部分州都有糧禁軍,實同於駐泊禁軍,因可攜帶家屬,有利於穩定軍情。
不論是駐泊、屯駐、就糧禁軍,駐在同一地區的禁軍,通常並不屬於同一個係統,而是分屬於各司;即使屬於同一司,也分屬於不同的番號軍。而且又分別歸屬於地方政府長官知州(知府)、當地軍事機構部署(總管)司及鈴轄,由都監、監押具體負責,以達到互相製約的作用。就糧禁軍通常歸部署(總管)、鈴轄司管轄,偶因特殊情況,歸屬知州,也另設鈴轄。
宋代實行的“更戍法”是不改變駐營地,將禁軍定期調往其他地方戍守,使其“往來道路,足以習勞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勞佚”。其最終目的是使得“將不得專其兵,而兵亦不至驕情”,以徹底消徐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乃至威脅到進行安危的隱患,但同時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麵。
更戍法的年限各地都是一次三年,隻有廣南西路為二年,而陝西城寨巡檢及將領的屬下為半年,這可能與屯戍軍參加戰事較多有關。但更戍常超越期限,有時隻是更換屯戍地,致有十年不能回原駐營地的。
禁軍分上、中、下三等,禁軍月俸在三百錢及以下者,不少是役兵。所以說廂軍全是役兵,這是不確切的。正確的情況應該是:廂軍中大部分為役兵,但有一少部分還是作戰部分;而禁軍中大部分為作戰部隊,但也有少數為役兵。(好像繞口令!)
--------------------------------------------------------------------------------
宋朝軍事領導體製
宋朝軍隊的建立、調動和指揮大權由皇帝直接掌握。其下軍權三分,“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職官二》)。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關,掌管軍政、軍令,製定戰略決策等事。正副長官為樞密使、樞密副使,或稱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一般由文官擔任,依次宰相,卻與宰相對持文武二柄。南宋中期,規定宰相兼摳密位為定製。三衙,即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司),為中央軍事指揮機關。各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等武帥,分統全國禁軍和廂軍,其地位低於樞密院長官。率(帥)臣是禁軍出師征戰或戊時臨時委任的統軍大帥,官名為都部署(後改名都總管)、鈐轄、都監等,統領當地分屑三衙禁軍,事畢則罷*後又子路或州、府設經略安撫使、經略快、安撫使等職為率臣,兼管較大地區軍民內政,由文臣任正職,武將任副職。軍事行動一般須奉命於皇帝、宰相和樞密院。樞密院、三衙、率臣,職權分割,上下相維,使軍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此外,尚書省還沒有兵部,主要掌管儀仗、武舉、兵器、馬政、地圖等軍務事宜,兼學廂軍、鄉兵、土軍、薔兵、邊境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封與承襲等。
--------------------------------------------------------------------------------
宋朝的“金牌”製度
人們都知道抗金名將嶽飛,是被用十二道金牌把他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今杭州)打入大牢,然後處死的。明朝人李東陽有一道《金字牌》詩,憤怒地控訴了南宋投降派殺害嶽飛的罪行。有幾句說道:“金字牌,從天來,將軍慟哭班師回,士氣鬱怒聲如雷”。這個“金字牌”製度是怎麼回事呢?
在宋朝時,金字牌原是一種通信憑證。北宋初年,郵驛通信的憑信原國驛券,是一紙證明,當時又叫做“頭子”,憑此券在驛路上通行無阻。但到宋太宗時,發生了一起詐乘驛馬的作亂事件。有一個中級官吏的兒子,冒充驛官,索乘驛馬,並以私買的馬纓假充憑信,蒙混走過許多驛站縣城,擄掠官吏財物多起,後來被地方官識破,才設計捕獲。宋太宗為此十分震驚,決定把驛券改為銀牌作為驛路憑證。這種銀牌闊二寸半,長六寸,有隸字書,刻有飛鳳和麒麟圖樣,兩邊有年月。後來又發展為金字牌、青字牌和紅字牌三種。
金字牌規定為急腳遞使用,這是從宋神宗時候開始的。宋朝人沈括說:這種金字牌急腳遞,相當於古時的“羽檄”,即類似後世作為緊急文書的“雞毛信”。據史書記載,金字牌的出現與戰爭的緊急狀態有關。宋神宗時與西夏激戰,西夏發兵80萬圍攻蘭州。為了使軍情神速傳遞,宋政府下令用金字牌直通皇帝,不按平時的手續走普通的遞鋪。金字牌是一尺多長的木製通信檄牌,用朱漆為底刻上金書,書為八字:“禦前文字,不得入鋪”。表示萬分緊急,不要在遞鋪耽誤。這種金牌送文,要求日行400至500裏。當時人形容金字牌“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夢溪筆談》卷十一),所以能迅速到達目的地。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即以這種急行通信的方式,用十二道金牌勒令嶽飛退兵,阻止他再向金軍進攻,斷送了抗金鬥爭的大好形勢。
除金字牌外,南宋還有青字牌和紅字牌。青字牌為雌黃底青字,亦為木製,規定日行350裏,亦為急遞的一種通信憑證。紅字牌為黑漆紅字,限日行300裏。南宋末年,由於郵驛管理的日益混亂,通信檄牌頻頻變更,這種製度也就逐漸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