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讀往來(1 / 1)

編讀往來

頌·生活

高考之後,時間一下子充裕得怎麼浪費都不為過。很多同學填報完誌願,便分分鍾不是一路向西去大理,就是一路北上去大連。每天在朋友圈裏看著他們的自拍、美食和風景刷屏,我心裏就癢癢的,但實際上我對旅行其實並不感興趣。我寧願窩在沙發上看一個下午的腦殘劇,或者跟朋友就著啤酒擼串串。作為一個天生具備“宅”氣質的人,就算世界那麼大,也真沒想去看看。我最大的心願還是能一直待在家裏,一直陪在父母身邊。不知道,這樣算不算很沒出息。可是,那些走出去的人,也無非是留下了幾張照片,多了一些跟人聊天時候裝×的資本而已。那麼,問題來了,旅行真的有意義嗎?如果沒有意義,徐霞客是不是就成為後人的笑柄了?如果有意義,康德一輩子都沒有走出自己生活的鎮子,這算不算是一種悲哀呢?

回家養豬去

小編·濤:讓我想起前不久所謂網上最牛的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此論一出,多少人民為之擊節鼓掌,而馬上,又出來與文藝情懷截然相反的神回複。個人認為,我們總是熱衷於探討選擇,而忽視選擇之後的堅持。誰敢說徐霞客的旅行沒意義?他冒著千難萬險(那時候的旅行可不是鬧著玩的),注釋著每一段山水丘壑。誰又能說康德是個沒趣的死宅?他恪守自己對自己的約定,不枉度每一分鍾。閑下來的時候,望一望窗外教堂的尖頂,讓人顫栗的不光是浩瀚的星空,還有內心升起的不可逃避的道德律。問題不在於旅不旅行,而在於你去做一件事,有沒有謹慎地對待過最初的選擇。想起周星馳給一個粉絲的題照:“為什麼堅持,想一想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