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教育(1 / 3)

瑪利亞·蒙台梭利是20世紀歐洲和世界公認的最偉大的兒童教育家。在現代教育史上,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舉世矚目影響廣泛的並不多見。

——《西方教育史》

瑪利亞·蒙台梭利,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教育的楷模,成為世界和平的偉大象征。

——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賈米·托裏斯·博佳

蒙台梭利:贏得世界公認的傑出教育家

瑪利亞·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出生於意大利安科納地區的基亞拉瓦萊。父親是貴族後裔,職業軍人,其性格平和、保守;母親博學多識,虔誠、善良、思想開明。作為獨生女的蒙台梭利,她深得父母的寵愛,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1896年,26歲的蒙台梭利獲得了羅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羅馬大學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畢業後在羅馬大學附屬醫院任精神病臨床助理醫生,診斷和治療身心缺陷的兒童。從此,蒙台梭利開始對低能兒童的研究發生了興趣,她深入研究和檢驗了教育學家塞貢教育低能兒童的方法。

1898年,在意大利都靈的教育會議上,蒙台梭利發表講演,她結合自己的研究,對兒童的精神病患問題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兒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教育訓練比醫療更為有效。”這一觀點引起了醫學界和教育界的強烈反響。

1907年1月,為了實踐自己的理論,蒙台梭利在羅馬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接納3~7歲兒童。

同年4月和11月,又在羅馬開辦了第二、第三所“兒童之家”。

在“兒童之家”裏,蒙台梭利將自己改進後的塞貢法運用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她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各種方式開展教育,開發這些孩子的智力,幾年後這群孩子(甚至包括其中有智力缺陷的孩子)都具有了超常的心智,成為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那嶄新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教學方法,一下子轟動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並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場幼兒教育的革命。

蒙台梭利在實驗、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世界教育帶來革命性變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贏得了世界各國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評價,《西方教育史》稱她是“20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為表彰蒙台梭利對於幼兒教育和世界和平的特殊貢獻,1950年她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賈米·托裏斯·博佳曾經熱烈地宣布:“瑪麗亞·蒙台梭利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教育的楷模,成為世界和平的偉大象征”。

英國教育家讚譽她為“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科學和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美國教育家讚譽道:“當代討論學前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論及蒙台梭利體係,便不能算萬全”;德國教育家這樣評論:“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舉世矚目的並不多見。”在日益重視素質教育的中國,以她的思想為基礎創立的蒙台梭利嬰幼兒早期教育班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影響整個世界的教育體係,關鍵在於她在總結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兒童教育觀念。

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己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蒙台梭利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畫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秘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係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蒙台梭利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童年的秘密》、《發現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等,被譯成37種語言文字,許多國家設立了蒙台梭利協會或蒙台梭利培訓機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她的傳記被列入12位“幫助世界的人們”傳記叢書。

一、蒙台梭利敏感期教育的理念

1.抓住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敏感期

蒙台梭利認為,即使最幼小的嬰兒的感知也會激發心理的發展。以說話為例,雖然這種發展是秘密進行的,但如果認為它沒有發展那就錯了。實際上兒童身上存在著一種獲得語言的傾向。這種說法適用於他的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麵。一個嬰兒有一種創造本能,一種積極的潛力,一種創造性學習外界事物的本領。

在這一點上,跟生長的現象緊密相連的所謂“敏感期”的發現顯得特別重要。

蒙台梭利認為,一個敏感期跟一種特殊的敏感性有關,這種敏感性是生物在其早期個體發育的過程中獲得的。它是一種暫時的傾向,限於獲得一種特殊的品質。這種品質或特征一旦獲得,這種特殊的敏感就消失了。

蒙台梭利舉了一個普通蝴蝶幼蟲的例子。幼蟲生長很快,具有能毀滅植物的貪婪的食欲。蒙台梭利所研究的那種幼蟲在誕生的最初幾天裏還不能吞噬大葉子,隻能進食樹枝尖端的嫩芽。

就像一個好母親一樣,雌蝴蝶本能地把卵產在樹幹跟樹枝的交接處,那裏安全而隱蔽,當這些幼蟲鑽出卵殼時,是什麼東西告訴幼蟲它們所需要的食物嫩芽就在它們上麵的樹梢上呢?

是光線!幼蟲對光非常敏感。光吸引它,把它迷住了,結果這些幼蟲朝樹梢爬去,那裏正是最亮的地方。

在那裏,它找到了嫩葉作為食物,貪婪的食欲得以滿足。驚人的事實是:一旦幼蟲長大到能吃較粗的食物時,它的敏感期就過去了,它對光不再敏感。這種本能完全消失了,蕩然無存。它不再特別被光線所吸引。這種敏感期的有效時刻過去了,幼蟲沿著不同的道路去尋找其他的生活方式。那並不是它變瞎了,而隻是從此以後對光不再感興趣了。同樣是這隻幼蟲,過去具有如此貪婪的食欲,現在迅速改變而表現出另一種對齋戒的苦行僧的積極地敏感。在這嚴格的齋戒期內,它為自己造了一具石棺並葬身其中,似乎已經死了;事實上,它在裏麵緊張地忙碌著,配備了翅膀,作為一隻真正的蝴蝶從墳墓中飛出,閃耀著美麗的光彩。

這些例子可以使我們意識到兒童生長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

兒童體內含著生機勃勃的衝動力,由此使他產生驚人的舉動。不能跟隨這些衝動力,意味著軟弱和無活力。但是,如果兒童不能根據他的敏感期的指令行事,一種自然征服的機會就喪失了,而且是永遠地喪失了。在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兒童真正做出了驚人的征服,隻是由於我們司空見慣了這種奇跡,熟視無睹使我們變得麻木。兒童是怎樣從一無所知到適應於這個複雜的世界的呢?他們怎樣辨別事物,並通過不可思議的方式,在沒有教師而僅僅依靠生活的情況下,毫不疲憊和愉快地學會一門語言,並掌握了它的所有細節的呢?而一個成人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學會一門他感到沉悶乏味的新語言卻需要不斷的幫助,並且永遠也不可能像兒童掌握自己的母語那樣完善地掌握這門新語言。

兒童是在他的敏感期裏學會自我調節和掌握某些東西的。

這就像從內部射出來的一束光,或者像電池一樣能提供能量,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極其強烈的願望接觸外部世界。

在這一時期,他們輕鬆地學會每樣事情,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每一個成就都表明他們的力量的增強。

兒童心理的發展就像波浪一樣,當一種精神的激情耗盡之後,另一種激情又被激起。在這種穩定的節律中,兒童從一種征服到另一種征服,不斷學習新東西,由此構成了他的歡樂和幸福。

兒童內心有一種特殊的活力,它能使兒童以驚人的方式自然地征服對象,但如果兒童在他的敏感期裏遇到障礙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會紊亂,甚至變得乖戾。

兒童在敏感期發脾氣是他們的需要未得到滿足的外部表現,表現了對某種危險的警覺,或感覺到某些事情的處置不當,這樣會破壞兒童的學習功能。因此,我們必須尋找隱藏在兒童每種任性背後的原因,才能使兒童輕鬆地學會每一樣東西。

2.敏感期是孩子教育成敗的關鍵

蒙台梭利首次提出兒童敏感期教育問題,要求在兒童敏感期時適時加強兒童的教育。所謂兒童敏感期,是指人在生命發展過程的某一階段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從而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心理反應,並表現出對某個事物特殊的好惡或感受。當孩子進入敏感期時,內心會產生一股無法遏製的動力,驅使他們對感興趣的特定事物表現出嚐試或學習的狂熱,拚命吸收所接觸的事物,這個時期被教育家稱為“關鍵期”,也就是說,敏感期是獲得某種能力的最佳階段。

在這個階段裏,孩子可以輕鬆且有效地獲得各種能力。蒙台梭利強調,在敏感期裏要給孩子創造適宜發展各種能力的條件和環境。

蒙台梭利發現,0~6歲兒童的動作、語言、專注力、秩序感、數字概念等各方麵的學習、發展都有一個迅速發展的敏感期,如果家長能夠捕捉住信息,在敏感期孩子進行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蒙台梭利從生理學、教育學和醫學的角度充分研究了兒童,強調0~6歲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即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兒童學習的機會之窗。她建議母親承擔起教育兒童的責任,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經常和學校老師溝通,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

蒙台梭利兒童敏感期教育觀念的基本特點是以兒童為主,為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提供充分的教具,提供給孩子更多的良好刺激以激發其內在潛能;把握0~6歲兒童的學習敏感期,給予恰當的引導;教師居於協助啟導的地位,必須放棄傳統的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從旁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體,使他們自我開動腦筋、挖掘潛力。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心理發展存在著敏感期。在某一特定時期,幼兒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活動表現出積極的興趣,並能快速、有效地認識事物和掌握活動,這就是教育的最佳時期,而過了這一時期,上述情況便會消失並不再出現。不同的心理現象敏感期出現的時間不同,因此教育者要關注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為兒童提供敏感期活動的環境和教育,並及時地對孩子進行引導、鼓勵和幫助,促進兒童敏感期能力的最大限度的發展,否則會對兒童的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根據蒙台梭利對嬰幼兒敏感期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下列9個敏感期。

(1)語言的敏感期(2個月~8歲)語言的學習與掌握是心理發展中最艱難與複雜的工作,然而,處於敏感期的兒童能夠比成人更加巧妙地完成這個艱難的語言學習工作。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語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後2個月開始到8歲。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先是對人的聲音感興趣,在感受聲音的基礎上,對詞和語言的複雜結構產生興趣,然後有意識地吸收。在這一敏感期內,孩子都經曆了牙牙學語、說出單詞、將兩個以上的單詞組成句子,然後到模仿更複雜的句子結構的階段,並進而到學習新的語法形式和談話的階段。

當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並發出牙牙聲學語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學習語言對成人來說是件困難的事情,但幼兒能容易地學會母語,正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2歲左右還遲遲不開口說話,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

(2)感官的敏感期(0歲~6歲)感官的敏感期是孩子從出生到6歲這一階段,其中在2歲半左右時達到高峰,表現非常明顯。孩子在2歲時,對細微的物體,如成人注意不到的小昆蟲、一幅畫的背景上的小東西發生興趣並給以極大的關注,這種對細節的關心不僅使兒童有選擇地注意周圍的環境變化,而且引發了兒童的有關活動,從而使兒童的感官更加敏銳。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在敏感期內可以毫不費力地學習幾何形體,辨別顏色、方向、聲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體,這些均為以後更高層次的智力發展奠定了基礎。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借助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覺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吸收周邊事物;3~6歲則更能透過感官分析,具體地判斷環境裏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使孩子的感官更加敏銳,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能。

蒙台梭利強調,家長也可以在家中準備多樣的感官教具,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邊事物。尤其當孩子充滿探索欲望時,隻要是不具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3)秩序的敏感期(2歲~4歲)蒙台梭利認為,兒童的本性是敏感的。在兒童的發展中,秩序的敏感期在兒童人格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最早出現於兒童2歲左右,大約持續兩年,3歲左右表現最為明顯。“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真正的快樂。”“在兒童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快樂就是在適當的地方找到物品。”蒙台梭利指出,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從屬於兒童對他本身與周圍環境的關係的感知;另一種是內部的,這種秩序感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和他們的相對位置。如果兒童發現物品的放置破壞了原有的秩序,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發脾氣。為了適應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期,蒙台梭利要求“兒童之家”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有固定的位置,而且還規定了使用物品時的規則、方法和具體的動作程序。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蒙台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孩子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以及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去建立起他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裏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這一點家長不可忽視。

(4)細節的敏感期(0歲~4歲)

蒙台梭利認為,從出生後的第二年開始,兒童開始對大人不曾注意的小物體,比如不起眼兒的小東西感興趣。兒童聚精會神地凝視著那些我們毫不注意的東西,這一現象可以作為兒童存在精神生活的證據。兒童的心理個性跟我們成人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種性質上的差異,而不僅僅是程度上的。蒙台梭利指出:“一個全神貫注於細枝末節的兒童必然帶著一定程度的輕蔑看待我們,因為他不懂得心理綜合,而我們通常是做這種綜合的。結果,他必然把我們看成是一個多少有點無能的人,一個不能正確理解的人。從兒童的角度看,我們很不精確。”

(5)運動的敏感期(0歲~4歲)

在從出生到4歲這段時間內,兒童喜歡活動而且動作逐漸完美,這為以後的智力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果能在這一時期完全熟練某一動作,不僅對身體、對精神的正常發展有所幫助,而且甚至對兒童的人格形成也有影響。”反之,如果這一時期缺乏運動,就要導致兒童對運動缺乏自信,動作缺乏協調性和精神上的不滿足。開始時兒童喜歡爬,然後喜歡行走,到後來喜歡經常地抓握東西,4歲左右喜歡閉著眼睛靠手觸摸來辨認物體,並用手和身體做各種較為複雜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