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要讓孩子去挑戰權威(1 / 1)

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赫伯特·克勒默曾說:“我認為要成為偉大的科學家需要探索的欲望以及懷疑的態度。你不能被動地接受其他人交給你的東西,當然你不承認其他人教給你的東西也是不對的。你應該養成懷疑的態度,而且應該有能力做一些很關鍵的思考,那就是當你發現你研究的東西走入死胡同時,應該及時跳出來,而不是鑽進死胡同,把一生都花在沒有前途的研究上。總之,不要輕易放棄,也許別人會告訴你,你錯了,但不要機械地去接受。”

1993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得主理查德·J·羅伯茨曾說:“我鼓勵所有的學生認真聽講並積極地向老師提問。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東西並不都是正確的,要勇於批判自己的老師!”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教育最失敗的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無法讓人才開口說話,說出自己內心裏的話,更不要說向權威挑戰了。中國的孩子,隻能在家長和老師的壓力下,聽話地成長,懂事地附和,他們不去思考自己究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他們隻是想要得到大人們的表揚或者肯定。這樣的結果就是,中國的孩子,缺乏做人的勇氣,缺乏對於真理和自由的追求,變成千篇一律的好孩子,沒有個性,沒有創意,沒有激情,沒有想法,甚至都沒有明確的作為一個人的信仰和理想。

一些家長隻喜歡“老實”、“聽話”的孩子,隻願意培養“文靜型”、“服從型”的孩子,對那些有主見、不盲從的孩子非常反感。不管孩子意見正確與否,隻要頂撞家長就施行高壓,斥之為“固執”、“狂妄”、“驕傲”。這種傳統觀念培養出的孩子,隻能是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循規蹈矩、唯書唯上的庸人。

現在太多孩子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從不懷疑權威,但這恰好與學習所追求的目的背道而馳。學習,就應該注重獨立思考,而不是迷信權威。直率、開朗是良好的品質,應該讓孩子敢於表露自己真實的觀點、真實的情感和需要,甚至勇敢說出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如果孩子總是壓抑自己的思想,沒有批判精神、沒有否定意識、沒有拒絕心理,將會導致他們對自己的鑒別能力失去信心,變成對別人簡單的信服和完全的依賴,成為麻木服從、軟弱消極、逆來順受的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要改變過去給孩子“填鴨式”灌輸的消極模式,改變孩子被動的地位,鼓勵孩子懷疑事物,充分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懷疑就是對事物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對某個結論不輕易認同,更不隨聲附和。如果孩子對事物有了自己的懷疑,家長一定要珍惜他們的這種意識,而不能強迫他們認同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