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獨辟蹊徑塑秋魂(1 / 2)

獨辟蹊徑塑秋魂

中國戲曲係列·黃梅戲

作者:王敏

記得中學講魯迅的《藥》時,老師說,在古軒亭口被砍頭的夏瑜身上,有秋瑾的影子。於是,她滔滔不絕地將秋瑾的事跡、詩詞講給我們聽。不僅秋瑾的革命氣節,還有她那才華橫溢的詩文,在文壇上也獨樹一幟。聽得我們心馳神往。從此,革命家、才女秋瑾的光輝形象深深地種在了我們心裏。

秋瑾生命雖然短暫,她的信仰、她的氣節卻是永遠青春。她的一生太富於傳奇性,她的事跡,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被多次搬上屏幕舞台。而且都是正麵的一號角色。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創作演出的《風雨麗人行》卻另辟蹊徑,以秋瑾的被捕、就義為主要事件及背景,將她遇難後,她的閨中密友吳芝瑛、徐淑華冒著生命危險,為她修墳立碑的事跡,搬上舞台。作品以史實為支撐,篩選提煉,濃筆重彩地刻畫了吳芝瑛、廉泉夫婦在此事件中的靈魂震顫、人格升華,深刻地映照出秋瑾精神的崇高與不朽。鬱達夫在悼念魯迅先生逝世時曾說:“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我想,這是以秋瑾事跡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屢演不衰的內在原因,也是黃梅戲《風雨麗人行》今天演出的現實意義。

吳芝瑛、廉泉這兩個形象的精心塑造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吳芝瑛不僅是中國傑出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同時又是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她的楷書深為慈禧太後欣賞,是一個經常在宮中行走的人物。與秋瑾、徐自華(劇中為徐淑華)三個誌同道合的閨中密友並稱為三才女;而廉泉出身書香門第,曾參與康有為組織的公車上書,康梁變法,也是個熱血才俊。但在反動勢力殘酷鎮壓慘遭失敗後,心灰意冷,“四顧茫然心疲倦”。於是,辭官到上海修建萬柳堂,夫妻倆想離開官場,談詩作畫,循人世外桃源。如果說,對於秋瑾和她所從事的事業,吳芝瑛一以貫之地理解、支持。她深知:“秋瑾若是隻為自己著想,何至於有殺身之禍?我們若是袖手旁觀,眼看著秋瑾赴死,我們豈不要抱恨終身?”在1915年秋瑾犧牲後,她繼承其遺誌,曾上萬言書反對袁世凱稱帝,成為近代中國又一位傑出的民主革命者。而廉泉盡管內心深處對清朝的腐敗統治極度的失望與不滿,但不能像秋瑾一樣始終處於創建共和的第一線,反而對於秋瑾的為人和事業不理解:“整天是張張揚揚,瘋瘋癲癲,搞什麼男女革命,弄得家不成個家,母親不像個母親。”因為妻子與秋瑾是情投意合的結盟姊妹,他才不得已發電報去求“一榜同僚,多年好友”的貴福對秋瑾“多作關照”,從而不可避免地被“裹挾”進矛盾旋渦。在為秋瑾修墳立碑、伸張正義的行動中,他進一步看清清政府的殘暴腐朽和秋瑾的精神價值,並使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在激烈的靈魂碰撞中得以升華,他是一個在發展中不斷成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