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科學疏導:孩子有心理問題怎麼辦(5)(1 / 3)

隨著年齡的長大,兒童開始學習去除這個自我中心。他會慢慢認識到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時,必須要想到別人,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爸爸媽媽的責任應該是訓練兒童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束縛。逐步養成利他行為。人類社會是群體生活。它要求人們彼此之間必須相互協調,關心和幫助。如果一個人總想到自己,就容易發展成為一個自私、吝嗇、冷酷殘暴的人。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沒有兄長伴他玩耍,沒有弟妹要他照顧,好吃的食物,爸爸媽媽盡著他,圖書,玩具,也是他個人所有。在這種環境下,如果爸爸媽媽不想辦法補救,加以引導,隻能使他們獨占的意識膨脹,自我中心加強。加上缺乏集體生活的體驗,不會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因而往往就會表現出自私的一麵。

因此,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議:“要教育學生心目中有別人。”“我們在教育上首先關心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為母親、為自己的同學而勞動的自豪感。見到她眼裏閃爍著作為人的這種自豪感後,我才能說,現在,這個人身上的人性誕生了。”所以,爸爸媽媽在平時教育孩子時應該利用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出外遊戲,爸爸媽媽叮囑“不要調皮,小心汽車(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媽媽在家惦記著你”(這是教孩子想到媽媽,想到“自己”的安全和媽媽也有聯係)。經常這樣引導孩子想到別人,那麼“別人怎麼樣”就會在他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有時為了避免孩子產生獨霸和搶先的不良心理,爸爸媽媽應從吃喝小事注意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一個孩子在吃喝等日常生活上目無他人,在別的事情上也會隻想到自己,不關心他人的。像前麵提到的孩子吃獨食現象可能許多家庭都會碰到。爸爸媽媽要想糾正孩子的這個毛病,可以先從分食做起,即吃東西時,家庭成員每人都有一份。即使為保證孩子的營養,讓他多吃一點,別人少吃一點,也要讓他知道,這不是他的特權,別人需要時,也有這種權利。吃飯時,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讓孩子先上桌挑揀他愛吃的東西。平時,注意培養孩子懂得謙讓長輩,謙讓小朋友,謙讓客人的好習慣。當孩子禮讓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隻要我們在平時注意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在做事時就會想到別人,孩子的“利他行為”也就會增多。

【榜樣魅力】

晨晨在家裏是獨生子,當然是深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疼愛。從小時候起,家裏所有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給晨晨,晨晨逐漸地變得很“獨”。曾經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實在太餓了,進家坐下後,順手拿起晨晨的餅幹就吃起來了。因為,這些餅幹已經買回來好久了,晨晨根本不喜歡吃。然而,晨晨看到後不願意了,讓爸爸把餅幹還給他,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裏去搶,盡管媽媽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給他買來更多的,但還是不能說服晨晨,他不僅哭鬧,而且還躺在地上打滾,不依不饒的。最後,還是爸爸說帶他去吃麥當勞,才阻止了晨晨的哭鬧。

晨晨對於他的玩具更是絲毫不讓別人碰,鄰居家的小朋友金玲來玩耍。看見晨晨的電動火車非常好玩,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並且對晨晨說:“你的火車好神氣呀!”說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中無不流露著對那個小火車的喜愛,誰都能看出金玲是多麼希望能玩一會兒。可是晨晨卻很小氣地將電動火車藏起來了,並且對金玲說:“這個是我爸爸買來讓我玩的,你回家讓你爸爸給你買呀!”

晨晨的爸爸向專家請教才明白:晨晨的表現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並且了解了:“以自我為中心”是孩子成長發展中出現的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現象,一味讓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發展下去,孩子有可能變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在社會上是不受歡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是難以施展的。在專家的指導下,晨晨爸爸對晨晨采取了有效的糾正措施,不久之後,晨晨身上這些自私的表現慢慢消失了。

【解決方法】

現實生活中,自私的孩子並不少見。自私雖然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如果是一個什麼都不願與他人分享,獨占意識很強的人,是很難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所以,從小克服孩子的自私,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很重要。為此,爸爸媽媽應該做到下麵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