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體”背後所凝結的社會情緒
隨筆
作者:韓浩月
“郎朗,你好!我是楊瀾。恭喜你成為聯合國和平使者!我們都為你感到驕傲!我的問題是:對於世界上買不起鋼琴,甚至生活在戰亂和饑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麼意義?”楊瀾可能怎麼都沒想到,她恭喜朗朗成為聯合國和平使者的一條微博,能突然把她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微博上常見同行好友之間互相恭喜的狀況,恭喜電影上映,恭喜唱片發行,恭喜生子結婚,讓楊瀾遭受激烈批評的,顯然不是微博前半段的恭喜內容,而是她對朗朗的一個提問。
她的問題出在微博的後半段,“對於世界上買不起鋼琴,甚至生活在戰亂和饑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聽了會讓人一愣,需要琢磨一下,才能明白楊瀾的用意,她的本意大概是想通過朗朗的回答,了解一下朗朗打算為孩子們做點什麼事情,通過什麼方式和渠道去做。
朗朗所做的事情當然是有意義的,這是誰都明白的事情,音樂無國界,生活在條件不好狀況下的孩子,也一樣需要有音樂相伴,作為世界知名的音樂家,朗朗可以用自己的明星身份,號召更多人關注處在困境中的孩子,哪怕能提升一點點他們的生活質量,也都是很有意義的事。隻是,這樣人人都明白的“意義”,還用得著鄭重地提問出來嗎?這樣的提問就像有人問見義勇為者救落水者,“你跳下水那瞬間心裏是怎麼想的?”,非常多餘。
就算是多餘的提問,起碼要把問題說清。雖說微博最多隻能發表140個字,但簡單的道理還是能說得清的,楊瀾最大的問題是沒把提問用更好理解的方式寫出來,苛刻一點地說,就是語文水平不過關,導致網友在閱讀時,容易產生歧義。
由此可見網絡時代準確表達的重要性。朗朗願意為公益事業奉獻時間,本來是件好事,但錯誤的形象對比和語焉不詳的提問,活生生把好事變成了壞事。形成輿論事件後楊瀾所發的聲明,也有點多餘,把“楊瀾體”稱作“流言”,也有欠大方。
“楊瀾,你好!我是舞美師。恭喜你成為高露潔代言人!我們都為你感到驕傲!我的問題是:對於世界上吃不上飯買不起牙膏,甚至生活在戰亂和饑荒中的孩子,你的‘沒有蛀牙’有什麼意義?”網友舞美師這樣創作了一條“楊瀾體”。更多網友則借用楊瀾語氣,對貧富差距、毒奶粉、偽慈善等問題,進行了一次掀波助瀾的集體創作。大多數語文過關的人,都會讀懂楊瀾微博最多是表述不清,就像前幾天成龍被曝“希望發生地震、海嘯”言論一樣,屬於在某個特定情境下的“口誤”。但大家都裝作沒看懂楊瀾的真實用意,任憑輿論洶湧,這其中有對楊瀾公眾形象的一些不滿,更多是社會情緒的一次宣泄。
“楊瀾體”來得快,去得也會急,因為這不是什麼大是大非的問題,可它的流行,會給公眾人物提個醒,在對公共事務發言時,要注意措辭,以免引火燒身。更重要的是,平時要言行一致,獲得公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