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信訪關鍵在取信於民
讀者來信
國家信訪局副局長張恩璽2013年11月28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今後要逐步把網上信訪作為解決信訪問題的主渠道,建立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全國網上信訪受理平台,引導群眾多上網、少走訪。(2013年11月29日《京華時報》)
把網上信訪作為解決信訪問題的主渠道,契合了現代社會科技進步、信息發達的時代發展趨勢,既可免除百姓為表達訴求、維護權益而奔波上訪的勞累之苦,也可有效規避部分訪民攔路擋門、圍堵機關的極端行為,更讓一些地方政府對上訪群眾的圍追堵截成為過往,堪稱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
不過,網上信訪要想真正成為信訪“主渠道”,並非來自政府的一廂情願,關鍵在於取信於民,能夠切實解決問題。在《信訪條例》列舉的信訪形式中,其實就包括了“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渠道。人們之所以熱衷於“人”訪,往往源於“信”訪的石沉大海,而“越級上訪”的發生也與當地重視不夠或處置不力不無關聯。
對於“網上信訪”,人們普遍關心的無疑是其可行性與可信度,麵對麵的“走訪”尚不能解決問題,虛擬世界的“隔空喊話”能起作用嗎?在步入信息化時代的當下,承載反映社情民意職能的信息平台俯拾皆是,一些官方網站、政府熱線、市長信箱等溝通方式的形同虛設,讓人們對“網上信訪”的暢通有效不無憂慮。因此,網上信訪的“主渠道”形成,離不開民眾的認可與參與。
讓“網上信訪”取信於民,首先必須確保網絡平台“件件有回音”的暢通無阻。當有關部門收到民眾反映問題的網絡信息後,必須及時給予有效回應,既不能如泥牛入海般不予理會,也不能拿千篇一律的“神回複”糊弄。尤其是對於初信初訪,更要給民眾留下美好舒心的“第一印象”。凡是能解釋說清的要及時說清並明確表態,一時情況不明的,也要耐心疏導或預約聯係,不能讓老百姓失望寒心。
讓網上信訪成“主渠道”,更要以“事事有著落”的卓有成效取信於民。受理網上信訪隻是表明解決問題的態度,更大的功夫還在“網下”,即紮紮實實地處理矛盾,解決問題,網上反映的信訪問題畢竟還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利益訴求,還要回到當地務實麵對和解決。隻有以“事事有著落”的處理結果因應“件件有回音”的熱情受理,才能切實樹起網上信訪的權威與公信力。
當然,讓網上信訪取信於民,責任不能隻壓在信訪部門一家身上。各級黨委政府都必須為此齊心協力。網上信訪隻是一個接待窗口與受理平台,“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然是信訪工作的基本原則。各級政府不能因信訪排名取消和網上信訪開通而降低對民眾訴求的重視程度與查處力度,恰恰相反,政府對民生問題的傾力解決就是對網上信訪“主渠道”職能的最大支持,而維護和經營好網上信訪,又會更好地服務和促進當地的穩定與發展。隻有兩者相向而行,才會有網上信訪的取信於民。(河南張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