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時,要有創新意識

名師講壇

作者:冷廣政

寫作時的創新意識,主要有“思維新”“立意新”“材料新”“語言新”。

一、思維新

1.敏銳力。“敏銳力”是指我們捕捉新信息的能力。捕捉新信息、培養創新能力,必須具有思維的敏銳性。思維的敏銳性,就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保持熱愛和關注的心態,能夠迅速而準確地捕捉到那些不易覺察的存在和變化的信息。

2.移植力。“移植力”是指我們把某一種事物的原理、特性、方法、現象等,用在另一事物上的做法。在寫作時,我們可以轉換角色口吻,將人擬物化,或將物擬人化,從而使文章內容通俗易懂。

訓練創新思維的具體途徑還有很多,但都不外乎是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拓展思維的廣度,可以創新;挖掘思維的深度,也可以創新;在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上同時拓展,更可以創新。

二、立意新

立意新,是說文章要“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也就是說寫文章要透過生活的現象,能“以小見大”,揭示能夠反映時代風貌的本質問題。

1.虛題實寫法。即遇到抽象的概念,把它具體化,方法是添加成分,或者是落實到具體材料上。如話題“傳遞”,不管是技藝、經驗,還是思想、感情,都是比較虛的,怎樣去傳遞呢?那就需要找到載體,找到具體落腳點,化虛為實。我們可以采用在其前後加成分的方法來具體化,如用“愛的傳遞”“傳遞微笑”等。

2.實題虛寫法。即遇到話題較具體的時候,在選擇好材料的基礎上,必須總結出抽象的道理,升華主題。如王安石散文《遊褒禪山記》旨在記遊,寫遊山所得,最後提升到做學問上,“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逆向立意法。逆向立意就是從事物發展和已有觀念的相反方向進行立意的方法,它的核心是標新立異。如,名言警句、成語典故很多隻是揭示了事物的一個側麵、一個角度。我們完全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從反麵或從事物在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表現和反常屬性去思考,去立意。人們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就可以寫“旁觀者未必清”(前者提醒當局者往往難以了解自我,應當聽從他們勸諫,後者則告訴我們一些旁觀者不了解事情的情況,瞎指揮)。需要注意的是,逆向立意不能牽強附會,要做到新而不怪,奇而不誕。逆向立意,反彈琵琶,容易寫出新意,但“反彈”應是從生活中發現、提煉出來的,切忌“亂彈”一氣,畫虎不成反類犬。

三、材料新

在材料的積累與使用上,我們要具有創新意識。材料的新穎性都集中表現為材料的典型性、情感的真摯性、見解的獨創性、體驗的深刻性和使用的獨到性。在寫作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敢為人先。“新鮮”材料不僅僅是時間離得近的,也包括平時不多見的,別人沒有用過的。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一文中寫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愛因斯坦臨終時的記憶……”因為作者在《愛因斯坦傳》裏看到這樣一個情節:大師在臨終前對護士說了幾句話,但由於語言不通而無人知曉其內容,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這個材料體現了作者廣博的閱讀麵和選材的精當。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閱讀課外書籍,積累一些有價值的材料,必要時出奇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