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一個初中生受到老師不正確對待的典型故事:
我是一個初一學生,學習成績一向不好,還調皮搗蛋。老師常常因為我回答不出問題而說我“傻瓜”“木瓜腦袋”。有一次上數學課時,我不小心打翻了文具盒,老師看到後便借題發揮,大聲數落起來:“你這個害群之馬,每次考試都要拖全班的後腿,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就你這個笨樣子,哪一天能考出90分,我這個姓倒著寫!”……我不服氣,開始用功,可是問老師問題時,老師卻嘲弄我:“你還會問問題?這麼簡單的問題也問,回去好好看書去!”老師的話把我的學習興趣一掃而光。但我還是努力,希望提高成績讓老師和同學瞧瞧。後來,在一次數學考試中,我考了91分,我高興極了。班裏最好的也隻有96分,90分以上的隻有六個。然而,因為同桌考了93分,老師竟然在班裏公開懷疑我是偷看來的成績。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腦袋嗡嗡作響。我憤怒到了極點,對老師大聲說:“不!那是我的真實成績。”可老師卻冷笑著置之不理……我與老師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了,每天看著老師這副麵孔就夠了,哪還有心思再用功學習。後來,老師幹脆不提問我了,我也不敢再去問他問題。期末,我的成績剛剛過了及格線,成了倒數第一名。老師在宣布成績時,一副得勝者的樣子,把我名字唱得特別長,引起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
麵對老師的“冤枉”,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或者說要求孩子怎麼做呢?
一般來說,老師的誤解有善意與惡意兩種情況,如果屬於善意的誤解,可以讓孩子通過主動找老師交換意見,澄清事實來解決。如果事情不太大,也不妨一笑了之,不必興師動眾。對老師表示諒解和寬容,讓它過去,雖說不是最好的方法,但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誤解甚至冤枉,如果對大大小小的誤解,不管是原則性的還是非原則性的、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不考慮對方是怎樣的人、在怎樣情境下產生誤解的,都要搞個水落石出,討個公道,那肯定是很累的,也是不可能的。對於老師的冤枉,無條件地要求孩子“以德報怨”是不現實的,但對於大家都信得過的善良的老師,要求孩子寬容他的一些小錯誤並不太難。
但是,如果屬於惡意的冤枉,恐怕不是讓孩子誠心誠意的交換意見能解決的,因為問題已經涉及到老師的人品道德了。惡意的冤枉嚴重侵犯了孩子做人的權利,傷害了他的尊嚴。對此,可以協助孩子找上級領導談,並且要有受打擊報複的思想準備。如果領導偏袒老師,或老師打擊報複,那隻好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反映,再不行,也可求助於新聞媒體。當然,絕不能無理取鬧,更不能無謂地浪費時間和精力,但要敢於伸張正義。
不管用什麼方法處理,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父母要教導孩子提高承受“冤枉”和壓力的能力。
北京15中學初三學生袁鑫,品學皆優。有一天與幾位女同學看見一位女教師提著一袋梨,隨口說了一句:“這麼胖,還吃梨。”結果被那位老師聽到了。老師告訴班主任,班主任令袁鑫在辦公室站立一小時,學習《學生守則》。盡管其他女同學書麵證明袁鑫沒有說過分的話,但班主任不予理睬,還令她次日與家長一起向那位老師當麵道歉,並說:“如果告到學校就要給你處分。”袁鑫害怕處分,回家割斷左腕血管,並從六層樓上跳下,導致高位截癱。
顯然,老師的教育方法是不妥當的,有些小題大作,這是外因。但孩子經不起冤屈,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內因。內因、外因交互作用,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假如袁鑫的父母能及早給予她適當的引導,相信悲劇就不會發生。由此可見,父母教育孩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
10、及時幫助孩子消除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無處不在,他們會將逆反情緒帶到學校中去,從而容易導致與老師的衝突。父母應及時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消除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一位老師講述了他自己經曆的一件事情:
一天,我與兩位學生一起從辦公樓上下來,即將走出樓門的時候,她倆突然停住不往前走了,我發現她倆迅速交換了一下眼色,然後對我說:“老師您先走,我們還有點兒事。”話音未落就往後跑,一溜煙的工夫就在樓梯口消失了。當我醒過神來,看見她們的班主任正好走進大門,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兩個孩子懼怕自己的班主任。
表麵上看起來,這兩名學生是懼怕老師,其實是對老師的一種無形的抵觸情緒在起作用,由於她們是女孩子,表現得不那麼明顯和直接罷了。很多教師對學生痛心疾首,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會尊重老師,見麵不打招呼,有的還當麵頂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