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領孩子拜訪名人
名人就是指在某個領域或某方麵因做出突出成就而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名人一定有他非常突出的表現。父母如果有機會應當帶上孩子去拜訪名人。通過與名人的交談,耳濡目染,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崇敬感,並將這種感覺化作求知的渴望,那將是推動孩子成長的巨大動力。
(2)讓孩子聆聽名人
作報告常帶孩子去聽名人作報告,同樣會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名人作報告時,一般都會將他最成功、最閃光的經曆講出來,孩子的心靈會受到極大震撼,會產生成功的渴望。另外,整個報告會場的氣氛也會給孩子以強有力的影響,督促孩子從小立誌成才的堅定信念。甚至,有的孩子因聽了名人在某個領域成功的報告,會影響自己的興趣愛好,重定誌向,同樣也向相同的領域探索。
(3)鼓勵孩子多讀名人傳記
看名人傳記或名人故事同樣會培養孩子的求知欲。孩子的心靈像一張白紙一樣純潔,名人的言行舉止、行為方式及對知識的渴求等,會在他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的痕跡。看名人傳記或故事同樣給他們留下深深印象,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名人的形象鼓舞著他們沿著名人成功的足跡,勇敢向前,去探求人類知識的寶庫。
7、堅持就是勝利:讓孩子體驗到堅忍不拔的快樂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也必有堅忍不拔之誌。堅持是走向成功的必然。
許多孩子開始訂學習計劃時雄心勃勃,如每天背三十個英語單詞,每天做十道課外數學習題等等,然而在開頭幾天的一把火燒過之後,往往因各種原因(主要是心理原因)漸漸地便鬆懈了下來,甚至於不出半月便把計劃擱到一邊去了。
對大多數孩子而言,他們之所以不能堅持下去,主要就是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有效的方法。對此,教育專家認為,家長應該在如下方麵教育和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精神:
(1)行動由易而難
對毅力不很強的孩子來說,在幫助他們確定奮鬥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突破口時,一定要注意從實際出發,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切不可妄想“一鍬挖口井,一口吞個餅”。孩子有時半途而廢是因為目標定得太高,根本無法實現,所以家長要幫助其在事先確定一個合乎實際的目標。
(2)培養興趣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對有興趣的功課,往往學得比較好,他們能在遇到困難時堅持不懈。
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丁肇中教授說:“我經常不分晝夜地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有人以為我很苦,其實這是我的興趣所在,我感到其樂無窮。”因此,父母要想辦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便不愁他學不好。
(3)及時調整目標
如果孩子第一次失敗了,再嚐試一遍。第二次又失敗了,要幫他好好研究原因,找出失敗的原因所在,及時總結調整。
(4)經常與具有同樣目標的人交往
應鼓勵孩子經常與具有同樣目標的同學交往,相互交流心得,這樣會使孩子增強堅持下去的信心,走向成功之路。
(5)不急於求成
教育孩子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不輕易放棄,但可以暫時把它放置一邊。可以放鬆一下,以便恢複精力,為更順利地解決問題創造條件。其實,許多偉人取得成功都是花了很長的時間:
曹雪芹寫《紅樓夢》用了十年時間;司馬遷寫《史記》用了十五年時間;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二十年時間;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二十七年時間;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用了三十四年時間;哥白尼寫《天體運行論》用了三十六年時間;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用了三十七年時間;摩爾根寫《古代社會》用了四十年時間;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四十年時間;歌德寫《浮士德》用了六十年時間。
8、學而不思則罔:引導孩子享受獨立思考的樂趣
善於讓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有助於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求知欲。
要善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既有助於孩子自主性的增強,又有助於自信心的確立。
它對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會有著良好的奇效。具體做法如下:
(1)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訂立學習的規矩
學習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啟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訂立學習的規矩。為此,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要強行管製。如:必須學習多長時間,必須完成多少量的內容等。那樣不會有好的效果。如果讓孩子自己給自己作些規定,那麼效果便會大不一樣。所以,在學習方麵,應該讓孩子自己訂立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