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故事的媽媽用真誠實意的道歉在不經意間改掉了兒子說謊的毛病,足可見父母對孩子的道歉的作用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育自身的過程。要敢於承認自己犯的錯誤與缺點,並有勇氣改正。這既是對孩子最為有效的教育與培養,又是緩解親子矛盾的一種可行的方法。上述例子中母親的及時道歉,就給了兒子一個最好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父母做錯了事及時向孩子道歉,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會這樣做。孩子學會了道歉,這樣,就會有勇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哪怕是錯誤的行為。因為他們知道犯錯誤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壞人,敢於對錯誤負責,才能真正把犯錯誤當成自己學習的機會。
“真遺憾,約定的事我沒有執行,爸爸向你道歉,我向你保證,以後一定遵守諾言。”類似這樣的話,在父母嘴裏應該常常說出,父母不應忽視了自己在孩子麵前犯的錯誤,自己錯了就得誠心道歉,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敢於負責的人格。
父母能坦誠地麵對這些過失,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向孩子說明情況,糾正自己錯誤的做法,彌補父母失誤帶來的損失,就能將壞事變成好事,孩子不僅能通過一件件事情懂得一定道理,而且能從父母身上學到敢於承認錯誤的好品質;相反,如果父母文過飾非,堅持錯誤,那麼就會給孩子留下“父母不會有錯誤”或“父母犯錯後從來不承認”的印象,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父母應當意識到:當自己向孩子道歉時,就等於在教孩子相信他自己的洞察力。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任何人都會犯錯誤,父母也一樣,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
通過道歉,家長塑造了自己關愛他人的行為模式,更為孩子樹立了正確的人格榜樣,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4.敢於道歉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
有的父母認為向孩子認錯、道歉,會失麵子,失去自己的威嚴。其實不然,父母敢於向孩子“道歉”,對教育子女大有裨益。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出現過失、錯誤時,理當采取明智之舉,勇於向孩子道歉。
有關教育專家提到:“當父母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態度過分氣憤、嚴厲時,或者從孩子的言行中,明顯感覺到他自尊心受傷時,就該向孩子道歉,撫平孩子心靈的創傷。”敢於向孩子道歉的父母不僅不會失去威信,而且會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
陳暉在她的著作《享受成長》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該吃飯了,可兒子看電視正在興頭上呢,連叫幾聲,隻是三個字:“等一下。”說他幾句,他倒說我煩,把門一摔,飯也不吃,躲進自己房裏蒙頭睡覺去了。我氣不打一處來,沒理他,倒是他爸爸勸得他去吃了飯。
第二天,我便把此事給忘了,坐在沙發上正看著電視,兒子走了過來。
“媽媽,對不起。”
“怎麼啦?”
“我昨天惹你生氣了。”
“哦,知錯了就好。你是媽媽的兒子,媽媽不會總記著的。”我當時心裏一陣激動。我知道,兒子這是還我的“對不起”來了。
因為就在前幾天,我曾在氣頭上衝兒子嚷過一句作為家長最該忌諱的話:“你給我滾出去!”可沒一會兒,我便意識到自己的不是,當即便跟兒子賠禮道歉了。
孩子喜歡敢於道歉的父母,他們會把父母當成知心朋友一樣看待,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努力做得讓父母滿意。
鄧小平8歲那年,父親鄧文明發現錢箱裏的錢少了5個銀元,於是,他把全家人都叫來,打算查清楚是誰拿的錢。“到底是誰做的?”父親鐵青著臉,大家都緊張地你看我,我看你。
這時,鄧小平自覺地承認是他拿的,並拿起一根棍子遞到父親手裏,轉過身去示意父親打他。這可不得了,年僅8歲的鄧小平要這麼多錢有什麼用?5個銀元在當時可以買到500斤稻穀,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呀!更為嚴重的是,他要錢卻不跟父母要,居然偷了家裏的錢!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