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幫助孩子解決心理障礙(2)(3 / 3)

觀察孩子的行為。孩子過度焦慮緊張的時候,其行為表現常常發生較明顯的變化:平時生動活潑的孩子變得“規矩”起來,平時安靜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煩躁起來;複習或做作業時不知所措,常常是剛拿起數學書沒看幾頁就放下,又拿起了作文本;作文寫了個開頭又停下來,準備做數學。

觀察孩子的語言。比較外向的孩子往往能直接說出來,老師、家長易於發現;比較內向的孩子因為過分焦慮緊張,變得更加少言寡語。

觀察孩子的生理反應。多數孩子在過度焦慮緊張的時候,會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有的不思茶飯,有的哈欠連連,有的頭疼腦熱,有的舊病複發。

當孩子出現過度焦慮緊張的症狀時,父母可采取下列措施緩解孩子的焦慮緊張心態:

音樂緩衝法。讓焦慮嚴重的孩子經常聽聽舒緩、輕柔、優美的樂曲。

幽默娛樂法。帶孩子去聽聽相聲,與孩子一起看看小品、幽默畫,同孩子一道參加娛樂類活動。

自我“欣賞”法。讓焦慮嚴重的孩子坐在鏡子前,看看自己焦慮的表情;對鏡中的自己,傾吐心中的焦慮。

後果重估法。嚴重的焦慮往往來自對後果的過分估計。考試焦慮的孩子往往認為考試成績非常非常重要,少1分,天就可能塌下來。家長要引導孩子意識到:一次考試雖然重要,但不能說明一切;這次考不好,還有下次。

整理活動法。要求孩子每天整理好自己的生活用具、學習材料。經常分配孩子幹一些“整理抽屜”、“整理房間”之類的活兒,也能減輕孩子的焦慮。

青春期焦慮孩子的青春期的到來,使他們的身心變化正處於一個轉折點。隨著第二性特征的出現,個體對自己在體態、生理和心理等方麵的變化,會感到不知所措。諸如女孩由於乳房發育而不敢挺胸,月經初潮而緊張不安;男孩子出現性衝動、遺精,手淫後的追悔自責等,這些都將對孩子的心理、情緒及行為帶來很大影響。另外,此時的孩子會過分地關注自我,對自己有著過高的期待,易產生憂慮,同時對千變萬化的社會環境也很難適應。所有這些都可能誘發焦慮症。

對於青春期焦慮,父母可教孩子用下麵的方法進行自我調適和治療:

①默想對抗法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有這樣的一些體驗:當心情煩躁時,看看寧靜的湖水,湛藍的天空,情緒會平靜得多。默想對抗法要求患者采取臥姿或坐姿,然後閉目,調整呼吸,放鬆肢體,繼而開始默想:“……自己正坐在一個寧靜的湖畔,周圍山清水秀,看不見一個人,林間偶爾看見小鳥在枝頭跳躍,那湖水真清啊,時而有成群的小魚自由自在地遊過。那湖水真靜啊,靜得不起一絲波紋。現在,我往湖裏扔了一顆小石子,湖麵泛起了一圈圈的漣漪,一圈,二圈,三圈……它們慢慢地推向湖岸,消失在岸邊的水草叢中,多麼寧靜的氣氛,置身於其中真是心曠神怡。”

在進行默想時,可以輕聲地言語,以幫助自己導入情景。默想的內容應該是安靜的環境、清雅的氣氛、冷調的色彩或依據個體的生活體驗,選擇那些讓人平靜和愉悅的情景。

②鬆弛療法鬆弛療法具有較好的抗焦慮效果。當人進入鬆弛狀態時,表現為全身骨骼肌張力下降,呼吸頻率和心率減慢,血壓下降,頭腦清醒。心情輕鬆愉快,全身舒適。

常用的鬆弛療法是漸進性肌肉放鬆訓練。此訓練要求患者想像一些最能令人鬆弛和愉快的情景,同時伴以言語指導的暗示(由醫生執行或放錄音帶皆可),最後使肌肉高度鬆弛,隨之使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其指導常用語是:“現在請坐(或躺)好,盡可能使自己的姿勢舒適些,盡可能讓自己放鬆……現在,首先握緊你的右手,把右拳逐漸握緊,並體會緊張的感覺,請繼續握緊拳頭,體會右手和右臂的緊張。現在,請放鬆右拳,體會放鬆的感覺……現在,你的左手也像右手這樣做一遍。”以同樣的方法放鬆麵肌、頸、頸和上背部,然後是胸、腹和下背部,再接著是大腿、小腿,最後全身放鬆。

9.幫助孩子擺脫抑鬱情緒

抑鬱是孩子不良情緒中常見的,由他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一些不良的情景或事件引起,造成孩子悲傷或痛苦,消磨孩子的才華與鬥誌。

抑鬱是一種不愉快、以心情低落為主要表現的不良情緒。當孩子被抑鬱控製時,情緒上會明顯低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心情煩躁,悲觀,憂鬱;在認識上,自我評價較低、自責愧疚,有某種罪惡感、無力感,對未來比較悲觀等;在行為上表現為委靡不振、寡言少語、興趣減少、行動遲緩、不想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