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是孩子心理狀態的表征,其反應越強烈,對孩子的危害越大。
①經常暴躁的孩子易患高血壓、冠心病,已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的孩子,在發怒時可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②暴躁還易使孩子的整體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出現意識範圍狹窄,考慮問題偏激,主觀色彩嚴重,判斷力減弱,失去自製力和理智等狀況。
③暴躁不利於交往,往往使人際關係惡化。
④暴躁會給孩子的學習、生活等方麵帶來不利影響。
(2)教導孩子要把握情緒發展的方向
發脾氣,是因為外界的刺激在大腦中引起了過分強烈的興奮點,從而造成了人的“意識狹窄”。如果這個興奮點進一步擴展,人就會排斥正常的理智,開始大發雷霆。父母要教育、引導孩子,遇事善於自我克製,運用理智有意識地降低外界刺激在大腦中引起的興奮程度,防止過分衝動的言行。
自製的辦法有很多,可以用語言做自我暗示,默念:“息怒”、“不要發火”、“保持冷靜和鎮定”;也可以做一些動作。據說,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每逢想發怒時,就用舌頭在嘴裏轉幾圈,十分有效。
自製,是良好修養的標誌,是駕馭自己情感的首要條件和必要前提。對此,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這樣說過:“堅強的意誌——這不但是想什麼就獲得什麼的那種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時放棄什麼的那種本事……沒有製動器就不可能有汽車,而沒有克製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誌。”可見,自製是一種高尚的品質。
(3)用轉移刺激法幫助孩子平息怒氣
轉移刺激法是一種積極的製怒方法,是人在發怒時,積極主動地接受另一種刺激以息怒的辦法。
轉移可分為心理轉移和情境轉移兩種。心理轉移是把自己的感情和精力轉移到其他活動中去,使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感受憤怒的情緒。比如在孩子發怒前,有意識地跟孩子一起唱唱歌,聽聽音樂,散散步,打打球或是欣賞一些讓人賞心悅目、心情愉快的名畫、名作等。情境轉移是指當自己感到要發怒又不易控製時,可以立即離開現場,回避讓自己生氣的人和事,擺脫即將發怒的心境,非“禮”而視,非“理”勿聽,這時會有一種“眼不見心不煩”的感覺。前後兩種不同的自我感覺會讓心情迅速平靜下來。須知,憤怒情緒產生的特點是“劇烈”、“短暫”,等劇烈而短暫的怒氣過去之後,再回到原來的情境中時,大腦中理智思維的強度增加了,不愉快的外界刺激物引起的狹窄興奮點減弱,孩子會變得清醒而理智許多。
(4)教孩子學會忍讓,達觀地對待不同意見
一個人發脾氣常常是因為自己認為對方做錯了事。但是眾所周知,人非聖賢,誰能不犯錯誤,做錯事呢?每個人的能力有強弱,水平有高低,方法也各異,這些都可能導致失誤,並非一定是動機不良,故意使壞。況且,有時孩子自以為對方做錯,不一定真的就是人家的錯兒,很可能是孩子誤解和委屈了別人,不問明真相,不分青紅皂白就發火是不明智的,也是欠修養的表現。
其實,引起孩子憤怒的大都是一些非原則性的區區小事,因此,父母應教育孩子學會忍讓,以寬容的態度和豁達的心胸對待他人,因為人與人是平等的,應相互尊重,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發脾氣,這是不尊重他人人格的行為,自然也難以得到他人的尊重。父母不妨教孩子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用對方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事情,豁達大度地寬容、體諒他人,進而平心靜氣地解決問題。
12.理性處理,清除孩子思想中的暴力傾向
由於媒體及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青少年中的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化解孩子心目中的暴力隱患是家庭教育的一大重要課題。
有的地方校園暴力泛濫成災,許多孩子深受其害,不少學生因暴力事件的頻繁發生而產生厭學情緒。這些應引起社會和父母的必要關注。加強社會治安是一個重要方麵,但就家庭及父母而言,如何預防和化解孩子的暴力傾向呢?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了解孩子的收視信息
孩子們愛看的動畫片很多,大人不可能總是陪著孩子去看,讓孩子給大人講他從電視上看來的故事,就可以使大人知道其中是否含有不健康的東西,包括暴力內容。
(2)了解孩子受到哪方麵影響較深
孩子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對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往往記得特別清晰,在講故事的時候就會對這部分內容講得非常詳細,父母就可以從中了解到孩子受哪方麵影響較深。比如,強強在講“悟空與牛魔王比武”的情節時特別繪聲繪色,可以看出,強強對暴力內容非常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