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與其他生命共同分享這個星球(2)(1 / 3)

如何教孩子學會分享

西方有句諺語:與人分享是關心照顧別人。在西方社會學會與他人分享是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學習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一個樂於分享的人,自然能夠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加受歡迎,擁有一個快樂人生。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呢?我們一起來探討。

孩子表示慷慨時,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沒有同齡小夥伴,不管什麼東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他一個人的,因此。“什麼都是我的”正是他的理解。這無可非議,關鍵在大人,要創造機會讓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假日裏帶孩子到親友家去串門,請有小孩的同事、朋友帶孩子到家裏來做客,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拿出來與小夥伴分享。開始一定很困難,次數多了,孩子不僅願意拿出玩具和大家玩,而且會很高興。

一旦發現孩子表示出或做出慷慨的行為時,應該及時表揚。並且用一些詞彙如“分享”、“快樂”、“慷慨大方”等,讓他知道這是好行為,把分享看成快樂的事。

自己的東西自己要做主、別人的東西應該由別人來做主

蒙特梭利教育理論認為孩子在6歲前都是自私的,並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含義。瑞士一項研究也顯示,人在幼年時期通常表現自私,直到八歲左右才懂得與人分享。所以大人在兒童的這個階段不用太多去強調或強製兒童一定要分享,如果一定要讓兒童把“我”的東西變成“他”的東西,反而會造成他對物體歸屬概念的混淆。所以這個階段對“分享”的事情最好由孩子們自己來做主。

如果有小朋友來家裏,拿著孩子的某個玩具把玩卻被孩子拒絕時,父母除了試圖說服孩子要懂得“分享”外,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思,如果他實在不願意,就不要勉強他。同樣,外出的時候,當孩子覬覦別人的玩具時,也要告訴他:那是別人的東西,他可以決定是否借給你玩,如果他不肯,那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不玩或玩別的玩具。

另外,父母還要給孩子灌輸“別人的東西需要別人的允許才可以動”的觀念,比如,我們經常會在孩子們玩耍的地方見到一些暫時被主人“拋棄”的玩具,如果孩子想玩,不妨告訴他需要等主人來、並得到主人允許後才可以玩。

如果孩子們為玩具發生爭執。你要幫助他們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是某個小夥伴拿著東西不放,你要給孩子解釋那個小家夥可能是怎麼想的。比如,你告訴他,“因為小強真的喜歡那個玩具,他現在不想讓別人玩。”另外,也要幫助孩子把他自己的感覺說出來。如果他沒有表現得特別大方,要問問他是怎麼回事。可能你會發現他特別寶貝他的變形金剛,那是因為爺爺送給他的生日禮物。

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們都很重視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同樣的,小朋友之間的事情盡量讓小朋友們自己來解決。借玩具、跟誰一起玩玩具、跟小朋友一起做很誇張的、很瘋狂的遊戲、甚至包括小朋友之間的爭執,隻要沒有過分的是非問題或安全方麵的問題,一切都可以由小朋友們自己來解決,誰都不希望自己做個越俎代庖、費力不討好的父母。所以當孩子支支吾吾希望父母能幫他借玩具時,父母就要鼓勵他自己去借,並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處理,這是你們小朋友之間的事情,父母是大人,沒辦法幫你。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出師借玩具的孩子總是铩羽而歸,這時候你也隻要能聳聳肩,表示父母很遺憾,但父母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