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好比孩子身後的那棵巨樹,為兒女遮住頭頂那片善變的天空,幾十年如一日,毫無怨言。他們對孩子的愛可謂比天還高,比海還深。每一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我們愛孩子、教育孩子之前,我們是否要先思考如下問題:
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在內心酬賞自己?
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在補償愧疚之情?
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替孩子思考?
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愛我們自己的夢想?
對孩子的愛,如何給,給多少,都是應該細致討論的問題。
有些父母性格偏執,認為一定要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這是對自己懷孕辛苦的補償,哪怕見到孩子用到舊毛巾,眼淚就嘩啦啦的流出來,就覺得孩子受委屈了。但是,我們是否真正弄明白了,這些究竟是孩子的需要,還是父母的需要?
有些父母因為譬如孩子上了全托等原因,而產生愧疚之心,於是盡量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他們認為,對孩子的愛是永遠不夠的。這時候,寵愛和溺愛僅有一線之隔,除了物質,我們還有其他方法愛孩子嗎?
有些父母喜歡“圈養”孩子,父母發現孩子慢慢學會了一些壞毛病,比如吐口水、踢人等。家裏沒有人教孩子這些,發現院子裏有很多孩子是這樣,所以“是在外麵學壞了”,於是減少帶孩子出去的次數,甚至要學著孟母擇鄰而居,搬家到“高尚社區”。可是,與孩子在一起更多時間的是父母本身,孩子學“壞”,你們就沒有責任嗎?“圈養”還是“放養”,究竟哪一種教育方式更加完善呢?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為孩子安排了滿滿的課程,周一練鋼琴,周二學書法,周三補外語,周四學數學……孩子的每一天都在按照父母的設計往前走,昨天和今天一樣,今天也和明天一樣,沒有變化,更談不上創意。孩子天真、活潑的性格被過早磨滅,童年自然也就談不上了,更有些父母甚至都已經給孩子設計好了未來。我們搞不明白,這樣的父母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的夢想?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父母愛孩子、教孩子的話題說也說不完。這也是我們編創本書的原因。在這本書裏,我們將向父母說說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錯誤的愛,該怎樣去愛孩子,該怎樣讓孩子去愛別人。我們都知道,能夠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從來都不是什麼技術性的工作技巧和生存技能,隻有好的性格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財富,才是好的命運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