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於漪

《怎樣打孩子》是一本關於兒童家庭教育的有趣而實用的書。如果一本書有趣而不實用,那隻可看看玩玩,消遣消遣而已;如果實用而無趣,就難收到應有的效果。本書寫得內容充實,有見識、有做法,並充滿情趣,可以肯定,它的問世定能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與喜愛。

家庭教育,做父母的都愛談,都能談,但往往談得五花八門、千頭萬緒、莫衷一是。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我想在這裏就家庭教育的“宗”上,說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首先,必須注意對兒童進行全麵培養。說得具體些,就是要使兒童具有良好的品德,養成良好的習慣,增長各種能力,成為全麵發展的人。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本書的二十五個題目,正是緊緊扣住了上麵的培養目標。

且以《我們的“值日爸爸”》為例,這一篇曾獲得《文彙報》征文一等獎,講的是某個星期天,父母讓孩子做一天“值日爸爸”的故事。父母委孩子以主管全家的重任,要求他獨立處理一天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通過一天的活動,孩子得到實際鍛煉,切實體會到做父母的艱辛,樹立了一定的責任心,培養了愛勞動等的良好習慣,增強了能力,獲得了全麵“大豐收”。

其次,家庭教育要堅持講道理。常常聽到有的父母憤憤然講到自己的孩子時說:“對他沒有什麼道理好講,不打不行。”誠然,在某種情形下,打或許會收到一時的效果,但不能持久,有時還會產生反作用。

早年,讀前蘇聯關於兒童教育的書,還記得這樣一件事:保育員領了一群兒童出遊,走在半路上,一個孩子躺在地上耍賴,不肯走,於是年輕的保育員走過去對他講大道理:“你是社會主義的好兒童,不應該這樣。”左講右講沒有用。

一個有經驗的保育員走過去,一把拉起那孩子,在他屁股上猛擊一掌,喝聲“走!”那孩子乖乖往前走了。然而書上接著說,這一掌隻是特殊情況下的應變措施,可以收一時之效。空講大道理成效甚微,但歸根到底還得使兒童懂道理。

本書中有一篇“怎樣打孩子”,講的是孩子犯了較大的錯誤,似乎非打不可,可是大人不動手打,而是要孩子自己打自己的屁股。原來即使打屁股也得講道理。書上講的是什麼道理,讀者不妨自己去尋覓。

再是,要掌握兒童教育的有效辦法——遊戲教育。

孩子們都喜歡玩,因此遊戲教育往往有效。我想起一件用遊戲方式哄走一個孩子的往事。我在書房裏準備大考,時間很緊,偏偏鄰居的孩子纏著不肯走,左勸右勸沒有用。我忽然見到書桌上一封信上的郵票,靈機一動,頓生一“計”,對孩子說:“郵票能寄信,還能寄人,我把你寄到你家裏去。”我信手撕下一張舊郵票,往那孩子額頭上一貼,就把他“寄”到他家去了。

這似乎像惡作劇,當然不足為訓,但也說明了遊戲用到孩子身上很起作用。本書則把種種遊戲用到兒童教育中去,讀來分外有滋味。書中介紹了許多有趣的“小遊戲”,都是以遊戲為基礎,以玩樂為中心的。這些“小遊戲”別出心裁,富有情趣,兒童喜愛,在培養他們健康成長中可以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作者還強調父母要積極參加自己孩子的遊戲,甚至說“書中各種‘小遊戲’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父母(參與)的認真程度”。說到這樣的參與精神,不禁令我想起春秋時期的齊景公做“孺子牛”的故事。

“孺子”,指的是齊景公的兒子公子荼。齊景公與公子荼遊戲,嘴裏銜著繩子做牛,讓公子荼拉著;哪知公子荼突然跌倒,一下子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從這件事看,齊景公這種參與兒童遊戲的精神著實可以,但這無關於兒童教育,今天看來不過是笑談而已。魯迅先生可把這典故翻了新,在《自嘲》詩中寫下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可以這樣說,社會上很多父母對於“小皇帝”確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但仔細分析一下,多半是溺愛,溺愛可要不得。但這種全心全意的精神是可貴的,家長們能不能像本書作者所希望的那樣,把這樣可貴的精神,認真地投入到家庭兒童教育中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