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語拚音與識字教學”子課題研究(1 / 3)

一、 關於漢語拚音教學

1. 現狀及原因分析

這些年來,有關漢語拚音教學的反映一直比較強烈,主要是漢語拚音難教,教學時間長,學生負擔重,學起來感到枯燥乏味等。原因何在呢?我們認為,主要是漢語拚音教學功能的定位不適當。教學漢語拚音,抄寫字母的作業普遍較重,即使是抄寫生字也總要帶上拚音。其實,漢語拚音隻是識字的拐棍,主要是認,有什麼必要抄這麼多遍呢!20世紀80年代推廣“注•;提”實驗,因為要提前讀寫,所以“大綱”又在“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的基礎上增加了“幫助閱讀”,並提出了直呼音節的要求。漢語拚音的教學時間由本來的四個星期增加到六七個星期,有的甚至要用八九個星期,使本來就比較難學的漢語拚音雪上加霜,一年級師生普遍感到苦不堪言。

未來的課程標準應如何給漢語拚音定位呢?我們認為,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的實際需要來看,隻能將其功能定位在幫助識字和學習普通話上。

2. 改革漢語拚音教學的突破口

首先是降低漢語拚音的教學要求。

在哪些方麵降低要求呢?

(1) 重認讀不重書寫。認讀什麼?認讀聲母、韻母,要讀得準、記得牢。有個問題值得研究,開始階段,聲母、韻母、音節是不是可以隻認不寫?識字可以先認後寫,漢語拚音為什麼不能先認後寫?

(2) 求拚讀不求直呼。漢語拚音以訓練拚讀能力為重點,要確保拚讀練習的時間。

相關的語音知識不講或少講。如教聲母,就讀呼讀音,隻是要讀得輕一點兒。不要講聲母的讀音跟音節的不同,也不要講呼讀音後麵還有個元音。非講不可的要盡可能地深入淺出,最好是用童話故事或歌訣的形式。有的可以推到以後去講,不要都集中在開頭,希圖畢其功於一役。

其次是要減輕負擔、激發興趣。

在安排上,允許采取多種形式。可以集中在開始一氣嗬成,也可以將拚音教學分為若幹單元,拚音與識字交叉安排,以拚音助識字,通過識字又進一步鞏固拚音。如學過了拚讀單韻母音節,遇有單韻母音節的生字,如“木馬”“大米”“拔河”等,就借助拚音來讀準字音。在這個過程中,拚讀的技能也得以鞏固。然後再接著學複韻母音節,練習給複韻母音節的生字注音。依此類推。

編寫拚音教材要貼近兒童的生活,並要有趣味性。漢語拚音對剛入學的兒童來說是陌生的,他們以前既沒有見到過,也沒有聽說過,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編寫漢語拚音教材,要注意從兒童已經熟知的事物引入,並盡可能采取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或兒歌的形式。如學習一組字母,除了為每個字母配上形象的表音表形圖外,還可以將它們組織在一幅圖中,用故事的形式來表現,並用一首包含該組字母的兒歌來鞏固。這樣寓教於樂,兒童學起來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了。

二、 關於識字教學

1. 現狀及原因分析

根據“大綱”規定,小學階段的識字量是2500個。我們曾對畢業班學生的識字情況作過調查,其結果是識字回生率高達29.1%,學生畢業時,實際上平均掌握一千七八百個字。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是在識字教學中,未能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頭腦裏建立形音義之間的聯係,其主要方式是靠大量的機械重複,學生的內部活動未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沒有時間閱讀課外讀物和寫話,學生學過的生字無法通過大量的讀寫實踐予以複現和鞏固。

對寫字教學重視不夠。認為將來電腦普及了,用不著再練習寫字了,尤其是毛筆字,更以為學了沒用處,相當一部分學校是不抓的。他們沒有看到書寫訓練對培養思維、形成良好行為方式的重要作用,也沒有認識到書寫訓練在培養人的意誌力、耐力和穩定神經係統等方麵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如不在課程標準上加以強調,則要不了多久,就可能在學生寫字上出現“沙化”現象。現在一些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了“電腦失寫症”,這是我們應當引以為戒的。

2. 小學階段的識字量

小學階段究竟以識多少字為宜呢?由於各地各校的條件不同,師資與生源不同,用一個標準來要求是不盡合理的。然而麵向全國製定的課程標準總要確定一個相對合理的數值。80年代後期,陳良璜先生以當時采用的各種課本的生字量為依據,求出的小學階段識字量的相對合理值為3091個。此數值是這樣求出的:先取各種課本的生字平均值,然後用優選法決定它的上下限。因為各種課本都已經在相當範圍內使用,使用它的班級也多數能完成其識字任務,所以各種課本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取它們的平均值,再用優選法定出它的上限和下限,這樣得出的數值應當說還是相對合理的。(陳良璜《對我國小學語文課本生字量的研究》,《教育研究》1990年第9期)1986年,朱智賢等曾就“中國內地城市各年級學生的識字量”作了大規模的調查,其結果為:小學畢業的男生平均識3004個字,女生平均識3007個字。可見,小學階段的識字量定為3000個左右是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