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中國式家庭輪回悲劇

特別關注

作者:本刊編輯部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家庭現象:兩個人不相愛卻走進婚姻殿堂,丈夫在家庭中被邊緣化甚至遠離家庭,孩子要麼不被重視,要麼被過分溺愛。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後,孩子在戀愛婚姻中屢遭不順,或家裏出現婆媳矛盾,而婆媳矛盾使男人難以招架、逃離家庭,去尋找第三者的安慰。

這些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形成了一條隱形的鎖鏈,相互聯係、相互作用,構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婚姻悲劇式輪回。如果一個環節未得以解決,這個惡性循環便不斷輪回下去。

而引發所有這一切中國式家庭輪回悲劇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愛的婚姻。

下麵就讓我們深入了解這個悲劇鏈條,並從這一刻開始,逃離中國式家庭輪回悲劇,迎接生命本該有的精彩與美好吧!

第一根鏈條

緣起:沒有愛情的婚姻

引發悲劇:丈夫逃離家庭

受訪者說:

坤坤,女,某出版社圖書營銷

我和老公是經雙方家長介紹認識的,因為兩人年紀都不小了,沒經過戀愛階段很快就步入了婚姻。我本是抱著婚後可以繼續戀愛的信念,希望和老公在婚姻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溝通和了解。但也正是因為婚姻的開始就沒有愛情,婚後,他對我並不十分關注。大概半年以後,我就能明顯地感受到他的冷淡和逃避了—他變成了一個工作狂,以各種加班、陪客戶的“正當理由”推遲回家的時間。

結婚快一年的時候,我倆開始分房睡了。其實,婚姻生活中唯一可以維係兩人關係的事情隻剩下性愛已經夠可悲的了。但我們,由於沒有愛情的滋潤,每次性愛的過程都是疼痛的、苦澀的。我的難以忍受表現在臉上和身體上,漸漸地,他也失去了興趣。

我現在唯一快樂的事情就是上班,因為在公司裏,有另一個他在關注著我。他是我的同事,也是直屬領導。他有家、有孩子,卻和我同病相憐。他說他愛我,但是他不能離婚,因為孩子是他的一份難以割舍的責任。平靜的時候,我覺得兩個人這樣相處就已經很好了。但有的時候,我多麼希望他能夠為了我而離婚,這樣我會拋下一切投入他的懷抱。雖然離婚時,雙方父母的反對是少不了的,但我真的不想把這無愛的婚姻這麼混混沌沌地過下去。

心理專家透視:

在日常生活和谘詢中,像坤坤這樣經撮合但無實質感情而步入婚姻的例子不少,她(他)們懷著僥幸心理,幻想先結婚、後戀愛,即使沒有轟轟烈烈或浪漫的熱情,哪怕能日久生情,培養出親人般的體貼、關心的感覺也行。

但現實總是無比悲涼,如坤坤現在的婚姻狀態,說白了,兩個字:無愛。無愛婚姻的結果有幾種走向:一、直接解體,這倒痛快,誰也不耽誤誰;二、出軌;三、逃離;四、有意或無意有了孩子得以勉強維係。坤坤選擇二,她的老公是三也許兼有二。所幸她還沒有進入到四,將無愛的關係複製到下一代。

第二根鏈條

緣起:丈夫逃離家庭

引發悲劇:孩子“缺愛”的童年和畸形的婚戀觀

受訪者說:小猴兒,女,地下樂隊主唱

我的戀愛史從初中就開始了。爸媽的婚姻是爺爺和姥爺定下的,感情基礎幾乎為零,所以在我小學時候他們就離婚了,我被判給了媽媽。但是媽媽整天不在家。其實我也並不希望媽媽回家,她一回家就會沒好氣兒地訓斥我,好像我做什麼都不對的樣子。還記得她罵我最多的話就是:“你這個麻煩精,跟你爸越來越一樣了!”說這話之前,我隻是為晚歸的媽媽煮了一鍋秋梨湯,但是把廚房弄得很亂。我當時很委屈,摔門跑了出去。那時候我在念初二,和班裏的一個男生關係不錯,於是我走到他家樓下,他陪了我一會兒,就把我送回家了。那年暑假,我和這個男生接吻了,他理所當然成了我第一任男朋友,但沒多久我們就分手了。

分手後不久,我又開始尋覓下一個目標,我好像是害了病似的,就是無法忍受一個人孤零零在這世界上。於是第二個、第三個……第十二個男朋友接踵而來,填滿了我的初高中生活。頻繁的分手,又頻繁的交往。我試圖緊緊抓住每一任男朋友,但我發現,當我攥得越緊,他們就像流沙一樣,越快速地逃離。我不明白為什麼,傻傻地問,他們給的答案幾乎一模一樣:“你太黏人了,我都快不能呼吸了。我要自由,我還這麼年輕。”

後來我考上了一所差到難以啟齒的大學,選了一個完全沒有興趣的專業。不過所幸,我的愛好始終沒有放棄過—搖滾樂。我在學校裏組了樂隊,我擔任主唱。我又再度戀愛了,對方是樂隊的貝斯手。我們愛得癡纏,愛得瘋狂。我以為,他會帶給我最大的安全感。可是,這段感情還是沒能超過兩年,他去了日本,和每一個前任一樣,飛也似的逃走了。直到他到了日本,發來一封電郵:“小猴兒,我其實很愛你,我知道你也同樣深愛著我。但是和你在一起,我總會感覺到無形的壓力,來自你脆弱的心。我能給你的是一個男朋友的愛情,但是無法給予你缺乏的那份父愛。”

這封信令我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在男朋友們身上索取得過多。但這是無法自控的,我就是想要找到一個永遠不會棄我而去的人,我要捆住他綁住他。其實我也知道,這會嚇跑所有的男人,但我無能為力。

心理專家透視:

小猴兒患上了愛的“饑渴症”和“依賴症”,很多女孩都會對愛有一點饑渴或依賴,比如父母寵愛的孩子也會習慣性依賴,但那屬於沒長大。像小猴兒這樣兩者兼備並且“症狀”頗為嚴重的,即使不知道她的成長史,也可以肯定地推斷她必定來自一個缺乏愛的家庭。

小猴兒缺乏的愛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父母對她的愛。其實離婚並不必然使孩子得不到關愛,但可惜她的父母都未能盡職。二是父母都沒有示範好的親密關係的榜樣。所有的孩子都是通過父母的愛學會愛自己,所以前者造成她愛自己困難並過度渴求別人的愛,後者影響她親密關係相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