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向東麵蔓延,在歐洲大陸的邊緣,另一條戰線在露西亞與土爾其之間被開辟出來。1914年11月初,土耳其軍隊向高加索的露西亞軍發起突襲,露軍雖然有所防備,但是當土耳其軍第九集團軍穿過阿拉阿克巴山口出現在露西亞軍隊的後方時,露西亞軍開始撤退。土爾其人一路向薩裏卡米什進軍,擊潰沿途逃散的露西亞部隊。與此同時,為了支援土爾其人的戰線,英、法開始向黑海地區派遣遠征軍,到11月底已經有12萬英、法聯軍在克裏米亞登陸。麵對失利的戰局沙皇政府開始向漢帝國求援,早已等候在邊境安西都指揮使司所轄6萬帝國泰西遠征軍和後續十多萬大軍通過大陸鐵路幹線源源不斷地開赴高加索與克裏米亞前線。在克裏米亞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由於塞瓦斯托波爾附近交戰失利,黑海艦隊被迫將錨地轉往索契,對戰鬥的支援力度大大降低,這樣整個半島上的露軍防線就暴露在了英、法艦隊大口徑艦炮的射程下。
在12月,陸續有3個師的漢軍先頭部隊抵達克裏米亞前線,接替當地已經筋疲力盡並且傷亡殆盡的露軍。這些部隊依靠帶來的大量機槍和火炮穩定了戰線,英、法遠征軍被阻擋在了占科伊以南,在這個位置他們得不到己方艦隊的火力支持。麵對著源源不斷開來的露西亞軍和漢軍,遠征軍開始選擇退卻,但是露、漢聯軍暫時也缺乏足夠的兵力發動反攻將對方趕下海。在高加索戰線,雖然土耳其軍隊高舉著星月旗一路高歌猛進,但是12月開始突然到來的嚴寒和降雪給他們帶來了滅頂之災。大批土耳其人被凍死在路上,露西亞軍反攻時所經過的路旁躺滿了凍得僵硬的屍體--除了土耳其人外還有許多是當地的亞美尼亞人,土耳其軍隊掠走了這些可憐的人賴以禦寒的衣物並且將他們從屋子裏趕出來,扔到冰天雪地的室外。露西亞和漢帝國的報紙抓住了這一點,拚命宣傳土耳其軍隊以及他們的盟友英、法軍隊的暴行,在報紙上土耳其軍隊被描繪成一群青麵獠牙正手持彎刀剖心挖肺的妖魔。土耳其人雖然暫時撤退了,但是他們很快就得到了補充,如報紙所說的--戰鬥的槍炮聲一直在高加索的群山間回響。
為了減輕露西亞所受的壓力,並且將英國的注意力從德法戰線上引開,漢帝國發動了第二次對波斯的征伐。在1910年的戰爭中由於交通條件的製約,漢軍在深入波斯境內後很明顯地處於被動和失利的狀態,這也是帝國最終接受阿美利加斡旋,決定停戰退兵的根本原由。而這一次,在戰前帝國便已經修通了塔什幹至阿什巴哈的鐵路,中亞的幾條公路幹線也被改造成了硬質路麵。似無後顧之憂的漢軍集結了26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1個近衛旅、15個獨立炮兵團,以及由八千多輛卡車構成的運輸部隊--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沿著邊境由東至西從三個方向攻入波斯境內。相對於帝國為這次戰爭所做的努力,顯然波斯人也不是毫無準備,因為除了開戰初的10月份那段時間的報紙上連篇累牘地報道著已經攻克某處防線、占領某處重鎮外,之後就很少再提到波斯戰線上的消息了。
戰爭的第一年,也就是1914年的下半年裏,漢帝國動員了60萬兵員,第二年1月又動員了12萬人。新年的1月底,漢軍破天荒地在中南半島發起一場新春攻勢,剛剛過完春節的士兵們被投入到了一場殘酷的進攻戰役中。戰役的目標是橫掃占據中南半島的英法軍隊,最終控製龍牙門,並為進攻印度創造條件。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分東西二個方向展開,東麵主要是在海軍的配合下進攻法國占據的安南、並控製寮國、高棉,打通通往暹羅的陸上通道,必要時以武力控製暹羅王國。而西線則要把英國人從緬甸趕出去,然後打通馬來半島,直抵龍牙門。其中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力爭控製越北和緬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