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可能不太在意孩子對尊嚴的感覺,以為尊嚴隻是孩子感覺上的事,與他的處世、學習、創造等能力的形成沒有多大關係,所以總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其實,一個孩子的處世、學習、創造等能力的形成,與尊嚴息息相關。當孩子擁有了尊嚴,才會熱愛生活、熱心做事。
尊重孩子,就是給予他地位,暗示他責任。否則,他因為失去了地位,也不需要承擔做人的責任,教育終歸失敗。
請叫我柯紋小姐,好嗎?
有一天,孩子也許受到了什麼新思想的影響,一進家門,就對著我喊:“於平女士,我回來了!”並揚揚自得地站在門口。
我有點詫異,回過頭來,愣愣地看著孩子,還以為孩子喊錯了,或者我聽錯了,等著孩子喊第二聲。結果,孩子還是喊那一句:“我回來了,於平女士。”
我終於聽明白了,恍然大悟,覺得自己平時確實太疏忽了,居然忘掉了尊重孩子,一時也不知道說什麼好,隻是淡淡地笑了笑,應了一聲後回頭做自己的事情去了。但事後我認真地想道,孩子為什麼不可以叫我“女士”呢?我為什麼不可以也叫孩子“小姐”呢?這不是我們相互尊重的最好表現嗎?
第二天,孩子一進家門,我就搶先朝孩子喊道:“柯紋小姐,回來了?”
孩子像我昨天一樣,開始像被雷擊,接著有點詫異地望著我,說不出話來。我就隻好又重複了一遍,她才笑吟吟地看著我,衝我應了一聲,並歡天喜地地寫作業去了。
奇怪的是,我發覺經常這樣做以後,孩子很多時候表現得很莊重,也不像從前那樣隨意撒嬌了,還會更主動地與父母交流,探討一些問題。
家長是不是“大人”
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孩子的外婆不停地數落孩子這不對、那不對,孩子不以為然,仍然我行我素地不認真吃飯、做小動作。孩子的外婆仍然不停地說,用左一聲右一聲的“我們大人”作起始的話,接連不斷,顯得特別刺耳。
孩子很不耐煩地說道:“你們大人,你們大人又怎麼樣嘛!別用大人來壓我。”我一看孩子產生了逆反情緒,趕快勸住孩子的外婆別再說什麼“我們大人”了。孩子的外婆很不服氣地說:“我們本來就是大人嘛,有什麼不對?”我解釋說:“是的,從體格上來說,孩子是小孩,我們是大人。但是,我們口口聲聲地以大人自稱,就絕不僅是指體格的大小關係,而是帶有明顯的尊卑關係,妄圖以這種尊卑關係來壓孩子,是不對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逆反情緒。我們應該把握好教育尺度,孩子才能接受。”
說完,孩子接聲道:“就是。”隨後我給孩子講道:“吃飯本身也可以有一定的娛樂性,但應該有一個度,不能毫無節製,基本上還是要認真吃飯,尊重大家,遵守吃飯時間。”孩子聽後,就有所接受,小動作和不服氣的心態明顯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