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質疑“專車”之被禁(1 / 1)

質疑“專車”之被禁

卷首語

2015的春節真可謂名副其實,因為距離春天更近了。但是今年以來,社會上的寒意卻依舊刺骨。

激進,有時也是一種懶

一個月前的元旦,上海灘的子夜哭泣給2015的喜慶兜頭澆了一盆冰水。那一刻,可完全沒有去年冰桶接力時的快意,人們震驚之餘都在問:這次為什麼?下回怎麼辦?結果,“為什麼”照例姍姍來遲,而“怎麼辦”卻雷厲風行:不僅元旦期間所有大型活動全部取消,連元宵燈會也一並拿下。

新聞閱罷,本來心情沉痛的我,瞬間轉為哭笑不得。

如果說,取消元旦其他活動,是從各界心情和安全保障上都合乎情理的,那麼連跨過春節後的元宵燈會都取消,我們不禁要問:足足兩個月的時間,公仆們居然都無法“化悲痛為力量”,拿出一套切實保障群眾歡快而安全過節的方案嗎?如此“果斷”,究竟是一種負責的表現,還是一種不打算負責的表現?

比起大上海的嚴冬更離奇的,是皇城根兒的盛夏。

憶往昔,在2011年“京城看海”已成為全國熱詞整整一年後,2012年7月21日,“看海”再度從天而至。這一次沒人再有調侃的心情,因為居然有至少幾十位公民在首都因為一場雨而遇難,其中更有在鬧市區立交橋下殞命者。我們不禁要問:這漫漫365天,公仆們夜以繼日究竟都做了些什麼?

兩個截然不同的做法,代表兩種相反的思維嗎?不。

此刻,想起另一個熱詞:“懶政”。什麼是懶?不隻是懈怠,不隻是不作為,其實在治理中采取極端、簡單、圍堵的一刀切,同樣是懶的表現。因為,不極端就要區分,不簡單就要調研,不圍堵就要疏導,總之就要付出心力和誠意。反之,懶政的本質正是“心懶”。而心懶的邏輯,就是為了自己不擔責任,而寧肯對事業、對生命不負責任。

創新,不應因懶而殤

現實是,中國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社會。政府在決定企業,治理者在決定管理者。於是,以上問題必然不局限於政府與公民,而事關企業。

果然,緊接著就來了。

上個月,引起官方與民間截然對立的一件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現了。起因,是近年對出租車行業及城市民生產生了顛覆性影響的互聯網新銳“滴滴打車”,進一步推出了“專車服務”。不想,相關部門聞訊很快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發文,將“專車”明確定性為“黑車”,絕然封殺。

既然明白無誤的事實是:“專車”能比所謂正規出租車(更別說真正的黑車)提供更優越的乘車環境、更優質的乘車服務,而且還能有效緩解打車難題,讓城市公民有機會獲得更幸福的生活體驗——那作為父母官,為什麼反要跳將起來手起刀落呢?即便其存在潛在問題,就可以不問青紅皂白、更無程序可言地一禁了之嗎?從政府的根本職責是為公民謀幸福的角度說,這種高效率的“果斷”不也是一種懶政的體現嗎?甚至,還不止如此。

該禁令最直接的影響,是城市公民獲取幸福的權利受損;而更深遠的影響,則是保護了那些背離市場經濟原則的壟斷利益者;更可怕的,是打擊了那些銳意進取的市場創新者。

既然高調強調創新,乃至將其作為城市精神和立國之本,可怎麼市場化企業在城市裏稍微一創新,就一臉慌張、動輒喊停呢?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治理思維,與新一屆黨中央一貫支持創新、重視民生、依法治國的精神相一致嗎?如果中國社會的治理係統,不是全力支持、孵化創新,反而排斥、扼殺創新,未來又怎麼可能發展出支撐和實現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國家呢?

過年本應多說吉利話,但是麵對公民福祉和民族複興,由不得我們不認真思考。年後的新春時節,我們都有更多要緊的正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