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附錄:權威教育法(2)(1 / 3)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他是宮廷樂團的男高音。再貝多芬小時候,人們在傳頌著神童莫紮特的故事。他父親為了把兒子培養成莫紮特那樣的神童,開始從小對他進行音樂教育。然而,貝多芬的音樂才華並不想莫紮特那樣從小就非同凡響,因此他接受了一個個近似殘酷的嚴格教育。

最後,貝多芬給世界留下了美妙的音樂。如果當初他沒有得到父親非同尋常的教育,恐怕也不可能創作出如此眾多音樂精品。井深大通過這個事例表明:早期教育在才能的發揮當中,起到了相當巨大的作用。盡管井深大對早期教育的作用深信不疑,但他同時也提醒到:從小就“接受特別教育的孩子,會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驚人成績,而產生其他‘並發症’。”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井深大專門引用了 寫才能教育論的黑田實朗著作中,對許多天才的成長過程和晚年都的詳細的記述。“藝術和學問的天才,根據父母的願望,接受極端的英才教育而成為偉大的人。但是,這卻成了他們的禍害,不少人的身心健康受損,在不幸中度過自己的一生。”這些天才因為父母特異的教育方法,成了傑出人物,但是他們的一生卻很不幸。

例如,英國的文豪約翰·拉斯金,他是由母親精心培養長大的。他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清教徒。她把所有的玩樂都看成是罪惡,所以從來沒給幼小的拉斯買過玩具。

母親每天早上花幾個小時和兒子一起讀聖經,父親給兒子念詩並讓兒子自己朗讀。當時,小學還不是義務教育,所以拉斯金隻上了幾個月的學。而大部分教育則是在家中進行的。

他十八歲考入牛津大學。母親硬是在大學附近租了一間房,密切注視兒子的生活。

據說,這位母親三年多來一直把丈夫留在倫敦,自己住在牛津街。他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妻子離他而去。在晚年,他說道:“我所受的教育,一般說來是錯誤的,而且也是不幸的。”據說,他在長大以後曾經多次發瘋。尤其在臨死前得一年,他因精神極度錯亂而痛苦不已。

哲學家尼采也有一個特異的童年。父親在他四歲時就去世,他哥哥也在他父親去世的七個月後死去。母親體弱多病,和父親的兩個姐姐住在一起,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另外,祖母也和他們同住。尼采作為女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的成長傾注了女性太多的愛。母親希望尼采絕對愛他,要求尼采按照他的意誌行事。

結果,尼采變成了一個認真,深沉,懂禮貌的孩子。另外他不同於別的孩子,做事刻板,絕對遵守學校的規章製度。因此,周圍的壞小孩都取笑他,母親也擔心他。

他不太愛玩,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思考。他從青年時代開始懷疑宗教,後來否定神,寫下了關於虛無主義的哲學書籍。他45歲時發瘋,由母親和妹妹照看他,第二年死去。 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長期以來,人們對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的是是非非,一直爭論不休。有很多人認為,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會妨礙孩子的身心發育。

井深大對此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盡管早期教育在社會上被爭論的沸沸揚揚,卻一直沒有關於早期教育應該做什麼,怎麼做以及從什麼時候開始做的具體研究。正因為早期教育效果明顯,能使孩子在智能或某方麵的技術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所以才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的爭論。一種意見主張追求效果;而另一種意見表示反對,認為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會帶來負麵影響。 

他說,我們要更多地相信人所具有的潛能,並在此基礎去做各種各樣的嚐試。為此,我們必須認真考慮,把“什麼時候,做什麼以及怎樣做”的問題和人類的真正幸福結合起來。

如果要考慮新的教育,我們就必須考慮這樣的問題,否則,我們將永遠不能從現有的教育當中擺脫出來。這種對現有教育的重新思考必將會引起教育上的革新。

▲第四講 多湖輝教育法

作為一名日本傑出的教育家,多湖輝教授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與許多以理論見長的學者不一樣,多湖輝的教育思想更具實踐性,直指兒童教育的具體實際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他的教育思想淺顯實用,深受人們喜愛,影響了一代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曾經有一段時間,多湖輝教授每周都會做一次廣播節目《育兒問答》,在節目中,他與父母和孩子進行了廣泛的溝通,了解到了許多在日常生活和現實社會中,孤立孩子、扼殺其應有才能的父母們的種種表現。他了解到,盡管每一個做父母的對子女的培養和教育都十分用心,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才,他們甘願不辭辛勞,費盡心血。但是往往並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孩子的父母沒有以一個實踐者的心態來教育孩子,他們既缺乏教育的具體行動,又缺乏教育的藝術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