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有責任心——責任意識助孩子事業有成(2 / 2)

曾看過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名小學生因破壞性行為而受到暫停乘校車一周的處罰,這名學生隻好每天步行上學。有人問他母親為什麼不用家裏的汽車送他上學,孩子的母親說:“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是啊,一個人犯了錯誤,他就要勇敢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才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盡最大的努力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

信任孩子,給孩子委以“重任”

薑帆12歲了,有一天媽媽要帶他去商場給他買件上衣。出家門的時候,爸爸囑咐他說:“兒子,你已經是一個小男子漢了,替爸爸照顧好媽媽,記得把媽媽帶回家呀!”

一路上,薑帆一直緊緊牽著媽媽的手,還時不時地問媽媽是否口渴。他認為,他的責任就是要把媽媽照顧好,把媽媽平安帶回家。

薑帆接受“任務”以及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他一定被信任感和責任感激勵著,這次任務不僅能增強薑帆的自信心,也能讓他對家庭有一份責任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的場所,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發點和歸宿所在。在家庭生活中,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都做不了。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人,要在反複的實踐中成為真正獨立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信任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給孩子委以一定的“重任”,如倒垃圾、洗碗、購買小件物品等。通過完成這些“重任”,孩子會得到對“責任”的一種寶貴的心理體驗,這樣的心理體驗多了,孩子的責任意識自然會得到強化和提高。

多給孩子創造獨立做事的機會

作為父母,我們肯定都看到過孩子獨立做事時的樣子,他們會顯得異常興奮,也會非常認真和謹慎,其實,這就是責任意識的萌芽。

吉吉很喜歡去遊樂園,在那裏可以玩旋轉飛機、小火車、宇宙飛船等。每次去遊樂園,媽媽都帶他買一張票玩一項。

有一天,媽媽決定一次買齊吉吉要玩項目的票,並交給吉吉保管。媽媽跟吉吉商量了一下,吉吉同意了,而且還很高興。等媽媽買來5張票交給吉吉後,吉吉謹慎地把票塞到了自己的小口袋裏。

媽媽把吉吉送到入口處,就站在外麵等著。吉吉在裏麵每玩一項,就拿出一張票給收票的叔叔或阿姨,同時還記得把剩餘的票裝好。媽媽在外麵看著很高興,等吉吉出來後,媽媽及時地誇獎了他。吉吉也為自己獨立做事而感到自豪,一回家就興奮地跟爸爸講了起來。

當孩子獨立做一件事的時候,他首先從態度上就非常重視,其次,他也一定會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這時他就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具有責任心。另外,獨立做事也能增強孩子自身的能力,讓他體驗到自己的價值,這都是日後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獨立做事。

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培養他對社會的責任感

一個孩子的認識是遵循由近及遠的順序發展的,他先學會對自己、對同伴和家人負責,然後學會對集體和社會負責。每一個人對社會都擔負著責任,但是,對社會負責是比較抽象的。如果我們隻對孩子講大道理,那麼他也會認為對社會負責是口頭的。要想讓孩子真正對社會產生責任意識,我們可以帶孩子觀看和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如和孩子一起到老人院、福利院等機構做義工,一起看義賣、愛心捐助、義演、賑災的電視或到現場參與活動,並跟他仔細講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最好能鼓勵孩子伸出自己的小手為公益事業繪畫、簽名,或者將自己的物品、愛心款捐贈出來,這些實際活動都有利於培養孩子對社會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