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草銜環: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裏銜著玉環。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結草:春秋時,魏武子臨死前對兒子說魏顆說,讓自己的愛妾殉葬。魏武子死後,魏顆並沒有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而是讓她另嫁。後來魏顆與秦將杜回戰於輔氏,有一個老人將草結在一起絆倒了杜回,因此杜回被魏顆抓住。晚間魏顆夢見一個老人對他說:我是那個小妾的父親,以此相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壬午,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洛,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
(子魚注:春秋時候,晉國的大夫魏武子有一位沒有生下子女的愛妾。魏武子生病的時候囑咐自己的兒子魏顆:“我死之後,你一定記著,把她嫁出去,別讓她在咱家受苦了。”可是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兒子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記著把她殺了給我殉葬啊!”說完就死了。可是魏顆並沒有把父親的愛妾殉葬,而是把她嫁了出去。魏顆說:“老人病重的時候,神智昏迷不清,那時候的命令是亂命,不符合道理。我所根據的,是父親在清醒時候給我的命令。”
後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不分勝負。正在千鈞一發之際,一位老人把地上的雜草打成結,絆倒了杜回,使這位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受到了國君的賞賜。當天夜裏,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啊!)
銜環:《續齊諧記》記載,東漢弘農人楊寶九歲時過華山,將一隻受傷的黃雀治好後放生,後有一黃衣童子送白玉環四枚相報,謂當使其子孫顯貴,位登三公。
晉?幹寶《搜神記?卷二十?黃衣童子》:“漢時,弘農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為螻蟻所困。寶見湣之,取歸置巾箱中,食以黃花。百餘日,毛羽成,朝去暮還。一夕三更,寶讀書未臥。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萊,不慎為鴟梟所搏。君仁愛見拯,實感盛德。’乃以白環四枚與寶曰:‘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弘農楊寶(東漢時人,有“關西孔子”之稱的楊震的父親),性慈愛。年九歲,至華陰山,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逐樹下,傷瘢甚多,宛轉複為螻蟻所困。寶懷之以歸,置諸梁上。夜聞啼聲甚切,親自照視,為蚊所齧,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黃花。逮十餘曰,毛羽成,飛翔,朝去暮來,宿巾箱中,如此積年。忽與群雀俱來,哀鳴繞堂,數曰乃去。是夕,寶三更讀書,有黃衣童子曰:‘我,王母使者。昔使蓬萊,為鴟梟所搏,蒙君之仁愛見救,今當受賜南海。’別以四玉環與之,曰:‘令君子孫潔白,且從登三公,事如此環矣。’寶之孝大聞天下,名位日隆。子震,震生秉,秉生彪,四世名公。及震葬時,有大鳥降,人皆謂真孝招也。”
自惹災禍,謂之解衣抱火;幸離其害,真如脫網就淵。
解衣抱火:比喻不解決問題,隻招致危險。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清?唐訓方《裏語征實?卷下》引作“解衣抱火”。
脫網就淵:像魚兒一樣脫離了羅網,逃入深水中。
兩不相入,謂之枘鑿;兩不相投,謂之冰炭。
枘:rui,四聲,榫頭,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使兩部分連接起來。
鑿:zao,二聲,器物上的孔,是容納榫頭的。
枘鑿:“方枘圓鑿”的簡語。方形的榫頭,圓形的榫眼,兩下裏合不來。比喻格格不入。
戰國?楚?宋玉《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
冰炭:冰塊和炭火。比喻互相對立的兩種事物。
《韓非子?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顧歡論道佛兩家》:“愚謂歡所引道經頗確,老子即佛,本是一人,故無二法......惟與吾儒,則如枘鑿冰炭之不相合耳。”
彼此不和曰齟齬,欲進不前曰趑趄。
齟齬:ju,三聲;yu,三聲。上下牙齒不齊。比喻意見不合。
宋?陸遊《賀吏部陳侍郎啟》:“然賢能之進,常齟齬不合,亦稀闊而難遭。”
趑趄:zi,一聲;ju,一聲。想前進又不敢前進。形容猶豫猥瑣不敢前進。
《周易?夬卦》:“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
(子魚注:“次且”借為“趑趄”,就文字而言,在書麵使用過程中,一個複音詞中的一個文字有時受另一個文字的影響,或添加與另一個文字相同的偏旁,或改換原來的偏旁以與另一個文字的偏旁相同,如昏姻——婚姻;女壻——女婿;鳳皇——鳳凰等。而“次且”常常用來表達與行走有關的意思,故在後來的使用中添加了“走”字旁,以使其意義更加明確。)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穢汙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於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為人賢不肖何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