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司馬遷《史記·天官書》:“北鬥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指北鬥七星】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案:《尚書大傳》雲:‘七政,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人道政而萬事順成。’又馬融注《尚書》雲:‘七政者,北鬥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法;第三曰命火,謂熒惑【火星】也;第四曰煞土,謂填星【土星】也;第五曰伐水,謂辰星【水星】也;第六曰危木,謂歲星【木星】也;第七曰剽金,謂太白【金星】也。日、月、五星各異,故曰七政也。’”
明·張岱《夜航船·天文部·象緯·日月星》:“日、月、星謂之三光。日、月合金、木、水、火、土五星謂之七政,又謂之七曜。日月所止舍,一日更七次,謂之七襄。”【指日、月、五星】
(子魚薦:古代兵法裏“七政”指人、正、辭、巧、火、水、兵七者。《司馬法》:“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辭,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謂七政。”)
三才:又稱為“三德”。三種有能力的事物。古人認為天能覆物,地能載物,而人是萬物之靈,故而天地人謂之三才。
《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善與惡;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易·係辭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兩之。”
《纂要》:“天地曰二儀,以人參之曰三才。”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官製象天》:“寒暑與和,三而成物;日月與星,三而成光;天地與人,三而成德。”
西漢·王符《潛夫論·本訓》:“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諸和,三才異務,相待而成。”
晉·範寧《春秋穀梁傳序》:“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楊士勳疏:“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曜。”
北宋·邢昺《爾雅疏敘》:“夫混元辟而三才肇位,聖人作而六藝斯興。”
明·張岱《夜航船·天文部·象緯·三才》:“天、地、人謂之三才。混沌之氣,輕清為天,重濁為地。天為陽,地為陰。人稟陰陽之氣,生生不息,與天地參,故曰三才。”
《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子魚薦:日本通常采用由月曜日至日曜日的一周計算方法,其一至七的順序分別為:月、火、水、木、金、土、日。但我國在改良曆法時考慮到簡明實用的問題,便采用“星期一”直到“星期六”,因“星期七”不順口且有西方“禮拜日”和日本“日曜日”之說便改作“星期日”。)
宗:宗主,主宰。
象:儀象。
“日.。。象”:太陽是眾陽之宗主,月亮是太陽之形象。
(子魚薦:相傳天帝【一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有十子,皆名金烏,照耀人間。其耀甚烈,致使生靈塗炭,百姓不堪其苦,有後羿者,善射,一日而落九烏。金烏就是太陽。)
東漢·班固《漢書·孔光傳》:“日者眾陽之宗,至尊之象。”
東漢·劉熙《釋名》曰:“陽,揚也。陽氣在外發揚。”
明·張岱《夜航船·天文部·象緯·日為太陽之精》載:“《廣雅》曰陽精外發,故日以晝明。羲和,日禦也。日中有金烏。”
(子魚薦:明·張岱《夜航船·天文部·象緯·日落九烏》載:“烏最難射。一日而落九烏,言羿之善射也。後以為羿射落九日,非是。”想想這個張岱也討厭,三句話就把人的想象力給抹殺得渣兒也不留,後羿就指著這點事在後世的心殿混日子呢,得,被張岱三句話真話從射日的英雄一直拉倒成了射鳥的。看來過去的愚民政策也不是一點狗屁道理也沒有,不然估計明代人人都會知道朱元璋不是四方大臉而是一標準的鞋拔子臉了。)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氣;月裏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螮蝀:di,四聲;dong,一聲。虹的別名。在《釋名·釋天》中又作“蝃蝀”。
《爾雅·釋天》:“螮蝀謂之雩,螮蝀,虹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虹,螮蝀也。”
東漢·劉熙《釋名·釋天》:“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又曰蝃蝀——其見每於日在西而見於東,啜飲東方之水氣也。見於西方,曰升——朝日始升而出見也;又曰美人,陰陽不和,婚姻錯亂,淫風流行,男美於女,女美於男,相奔隨之時,則此氣盛。故以盛時名之也。”
螮:1,虹,如“螮螮之氣見,君子尚不敢指。”2,借指橋,如“橫駕三天白螮螮。”
淫氣:不正之氣古人認為虹乃陰氣所為,陽氣下而陰氣應,成為虹。
蟾蜍:即癩蛤蟆。
明·張岱《夜航船·天文部·象緯·蟾蜍》:“‘月中三足物也。’王充《論衡》: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其妻嫦娥竊之奔月,是為蟾蜍。”
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東漢·王充《論衡·卷十一·談日篇》:“儒者曰:‘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夫日者,天之火也,與地之火無以異也。地火之中無生物,天火之中何故有烏?火中無生物,生物入火中,燋爛而死焉,烏安得立?。夫月者,水也水中有生物,非兔、蟾蜍也。兔與蟾蜍久在水中,無不死者。日月毀於天,螺蚌汨於淵,同氣審矣,所謂兔、蟾蜍者,豈反螺與蚌邪?且問儒者:烏、兔、蟾蜍死乎?生也?如死,久在日月,燋枯腐朽。如生,日蝕時既,月晦常盡,烏、兔、蟾蜍皆何在?夫烏、兔、蟾蜍,日月氣也,若人之腹髒,萬物之心膂也。月尚可察也,人之察日無不眩,不能知日審何氣,通而見其中有物名曰烏乎?審日不能見烏之形,通而能見其足有三乎?此已非實。且聽儒者之言,蟲物非一,日中何為有烏,月中何為有兔、蟾蜍?”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四·嫦娥》:“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驚。後且大昌。’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蠩’。”
唐·徐堅《初學記·天·事對·娥姮月》引《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托身於月,是為蟾蠩,而為月精。”(子魚注:今本《淮南子》中無“蟾蠩”“月精”語。)
魄:夏曆月初時的月光。
東漢·王充《論衡·譋時篇》:“月三日魄,八日弦,十五日望,與歲、月終竟何異?”
(子魚注:出生三日的月亮,初露光芒,叫做魄;八日月亮半圓稱為弦;十五日月滿稱為望,這與歲、月結束又有什麼不同?)
風欲起而石燕飛,天將雨而商羊舞。
石燕:相傳零陵山有石燕,下雨時則群起而飛,雨止則化為石頭。
晉·顧愷之《啟蒙記》:“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
南朝·庾仲雍《湘州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雨則飛;雨止還化為石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陽)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
宋·張師正《倦遊雜錄》:“零陵出石燕,舊傳雨過則飛。嚐見謝郎中鳴雲:自在鄉中山寺為學,高崖岩石上有如燕狀者,圈以筆識之,石為烈日所暴,忽有驟雨過,所識者往往墜地。蓋寒熱相激而迸,非能飛也。”
商羊:鳥名,傳說隻有一足。
《孔子家語·辯政》:“齊有一足之鳥,飛集於宮朝,下止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也。昔童兒有屈其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今齊有之,其應至矣。”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將有大水為災,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唯齊有備,不敗。’景公曰:‘聖人之言,信而征矣。’”
東漢·劉向《說苑·辨物》:“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鬥,直觸王舟,止於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問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實。’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獲之,此吉祥也。’其後齊有飛鳥一足來下,止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又使聘問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溝渠,天將大雨。’於是如之,天果大雨,諸國皆水,齊獨以安。孔子歸,弟子請問,孔子曰:‘異時小兒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拳,赤如日,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應也。兒又有兩兩相牽,屈一足而跳,曰:天將大雨,商羊起舞。今齊獲之,亦其應也。夫謠之後,未嚐不有應隨者也,故聖人非獨守道而已也,睹物記也,即得其應矣。’”
東漢·王充《論衡·變動》:“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
明·張岱《夜航船·天文部·雨·商羊舞》:“齊有一足鳥,舞於殿前。齊侯問於孔子,孔子曰:‘此鳥名商羊。兒童有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是為大雨之兆。’後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