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銀行信貸改革對企業融資帶來的負麵影響
第一,經過銀行信貸改革,在我國的不發達地區的銀行信貸總規模將大大減少,並且也很難從海外渠道獲取大量資金的支持。以我國某山區縣為例,首先是在進行銀行信貸改革之後,農業銀行所發放的貸款總額不到30,000萬元,隻有實行改革之前的50%左右的水平;其次是所產生的信貸質量也有所降低,信貸成效更是無從談起,該縣在近幾年,每年都有接近20,000萬元的貸款被銀行催收,並被認定為不良銀行貸款,這個數量占總貸款數量超過60%,而每年的累計虧損也有近2,000萬元,根本行不成對於企業融資的有利支持;再次是由於地區落後的限製,在吸引投資方麵存在一係列障礙,也無法獲得國家級的重點建設項目的資助,更別提屬於高水平的技術攻關項目,該縣每年從國家方麵獲得的資金支持僅有1,000餘萬元,這和經濟發達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第二,在銀行信貸改革使得當前所存在的一批借助銀行等資助的企業經營將陷入缺乏可用資金的困境。銀行信貸改革將進一步促使銀行向市場經濟層麵轉化,進一步脫離傳統的行政性麵貌,而行政幹預方麵的剝離也確保了銀行不再為企業的經營不佳背負債務。在進行銀行信貸改革之後,銀行更加趨向於對利潤的追求,而為了獲得較好的收益,其通常會對信貸環節進行嚴格的控製,不僅通過抵押擔保等形式來保障貸款發放的可回收性,而且也會通過對貸款者進行信用,來確保貸款者具有較高的償貸信用。然而,這種較為嚴厲的信貸政策卻往往為企業融資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尤其是對尚未形成較為完備的市場經濟地區而言,甚至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生存。從相關調查來看,經濟落後的縣級市,在進行銀行信貸改革之後,企業由於缺乏行政層麵的幹預,導致了約有75%左右的企業處於了停產或倒閉的狀態,而這種企業的貸款在當前金融環境下貸款也更為不利,生存狀況堪憂。
第三,在進行銀行信貸改革之後,對於經營不佳的企業而言,由於對於固定資產的投入大大減少,從而使得企業進行轉型變革的困難力度急劇增加。仍然以所調研的某經濟落後縣的企業為例,在該縣的鄉鎮企業當中,有超過50%的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然而商業銀行對於這些企業的投資規模是已經固定的。以往企業通常運用提升資產保存量的方法來推動再生產進行的措施,但是在信貸信用化管理,以及考慮資產負債風險的前提下,銀行對於企業的貸款往往十分嚴格,並且很少將資金輕易的投放到產品大量積壓、出現嚴重虧損的企業。即使有一些企業沒有出現虧損狀況,如果自身具有較高的資產負債的話,也通常很難從銀行獲取貸款。在這種狀況下,銀行對於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要求十分嚴格,並且降低了對於企業固定資產的投資,而加之企業自身擁有的資金數目較小的緣故,職工也很難有富足的資金來購買企業的股票,從而企業進行有效的股改及治理結構的改進往往會麵對著更多的困難。
參考文獻
[1] 黃媛.基於銀行信貸改革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思考[J].中國商貿,2012(18):26-29.
[2] 李靜.完善我國金融融資結構及金融製度改革[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4):142.
作者簡介:張本(1983-),男,遼寧丹東人,助理經濟師,中央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