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沙博理 全國政協最後一位“洋委員”去世(1 / 1)

沙博理 全國政協最後一位“洋委員”去世

視界

10月18日,美國裔全國政協委員沙博理辭世,享年99歲。沙博理是全國政協第六屆至第十二屆委員。他也是我國任期最長、年齡最大的現任外裔全國政協委員。

自1978年開始,全國政協吸納了十多位中國國籍的國際友人加入,沙博理的辭世也意味著,全國政協委員會中再無“洋委員”。

1915年12月,沙博理生於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法律係畢業。1947年4月,沙博理來到中國,逐漸認識了中國社會並由同情轉而投身中國革命。他曾掩護革命青年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殺。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沙博理和妻子鳳子應邀在北京天安門城樓東側的觀禮台上親曆了開國大典的莊嚴時刻。1963年,由周恩來總理批準,沙博理加入中國國籍。他們也是當時第一批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自1983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後,在連續六屆任期中,沙博理一直積極參與提案和建議工作。

1984年,沙博理獲得了一次在人民大會堂進行大會發言的機會。沙博理說,“它證明我們國外來的政協委員,也能夠真正參與,而且有用。”

責任編輯 張小華

體製改革會取得成就,我希望能在活著的時候看到成果。

——在家裏接受媒體采訪時,沙博理依然關注中國的體製改革

一些外裔政協委員是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他們說話的分量也很重。

——在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教授周淑真看來,外裔政協委員本身的專業特長,使其能夠成為中外文化、科學、語言等交流的橋梁

政協委員一方麵是政黨政治精英,另外就是社會各界的代表人士即社會精英。外裔人士進入政協是一種政治安排。這就是要反映不同的訴求,促進科學執政。

——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主任李金河看來,外裔人士被推選為政協委員與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是不可分割的

外裔政協委員大都經曆了中國的民主革命階段,並且在某一領域頗有建樹。如1937年1月,馬海德醫生就被毛澤東任命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衛生顧問。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並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