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西門
一個黨的地廳級幹部,在任時致力於“抗旱”和“打造滇西糧倉”,退休後不戀城市愛大山,像一位老農一樣頭戴鴨舌帽,身穿中山裝,肩扛鋤頭,手拄拐杖,義務植樹造林,22年的時間,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了價值數億元的“綠色銀行”,無償交給國家……
這就是電影《楊善洲》還原給我們的一個真實質樸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李雪健、奚美娟、陶虹以及幕後的一群電影工作者,以楊善洲的實幹精神,虔誠地在現實和泥土中行走,向人物和內心靠近,將“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共產黨員形象鮮活地展現了出來。
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楊善洲在大亮山遇到一挑水老漢,老漢因用水困難有些抱怨地說:“有的幹部啊,白吃國家公糧了。”楊善洲若有所思地回答:“是啊,不給群眾辦實事兒,可不是白吃公糧嘛。”影片結尾,當老百姓自發地來到楊善洲所住的醫院探望,那個曾經抱怨的老漢捧著一碗山泉水對楊善洲說:“楊書記,你沒有白吃公糧”時,一位鞠躬盡瘁、一心為民的黨員幹部形象躍然於銀幕之上。“沒有白吃公糧”是老百姓對我們黨的幹部最直接的肯定,也是最沉甸甸的獎賞。
一個老人和一座大山,人物關係簡單,情節也沒有那些疑似大片的刺激,也不需故弄玄虛的煽情,卻並未減損電影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楊善洲的事跡本身,來自他和老百姓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誼,來自於他把自己和親人的利益放在後麵,把黨的原則和老百姓的甘苦放在最前麵。
“糧食生產,水是命脈,水土保持,樹是根本”,《楊善洲》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官員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精神境界的同時,亦展示了環境保護、科學發展的時代潮流。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隻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隻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楊善洲以他一輩子的堅持,印證了這一樸素的真理。
在全黨全國創先爭優、學習楊善洲先進事跡的熱潮中,在這個信息無窮、影像紛呈的時代,當我們疲勞於那些嘈雜的聲音和炒作而成的所謂“大片”時,《楊善洲》以其平實的風格和生動形象的藝術感染力,再現了人物形象水滴石穿般質樸的力量,仿佛盛夏的一方綠蔭,沁人心脾,暖人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