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理性 人性與信仰的思考(2 / 2)

馬克斯·霍克海默說:“宗教的重點是它的有益性,是它對文明的貢獻,而不是具體教義的真理性。宗教關心人的目標和命運,科學則隻關心真理”——在此,我要加一句,隻關心科學真理,即對所謂的客觀世界的認識。

四、信仰缺失的危害

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博士說“做人是必須要有目的的,這個目的隻能來源於信仰”。有人說: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還有人說:不吃不喝,小心閻王一冷撮。其實這都是人生沒有目標,沒有理想的表現。一個人每日的三餐一宿,這隻是讓你存活下去的一種動物性的本能,它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隻能來源於信仰,不過也不要把信仰說得那麼高深莫測。其實很多人是有信仰的,隻不過有高低層次不同罷了。有人信仰金錢萬能,有人信仰多子多福,有人信仰衣錦還鄉,有人信仰光宗耀祖等等,當然還有政治方麵的信仰和宗教方麵的信仰。你有什麼樣的信仰,你就會朝那個方向努力,你就可能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本文所說的信仰主要是指那些具有崇高精神目標的信仰。

在啟蒙運動以後,一方麵理性被抬到了極高的地位,一方麵則是啟蒙覆蓋到社會上所有的人。一個人接受了啟蒙主義者的思想以後,他會覺得我就是我的主宰,我的理性就是可以主宰我、引導我的。人們不再“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個“畏”是敬的意思。人一旦沒有了這些敬畏感以後,他就必然地對以前所有的高尚的價值產生懷疑和否定。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一定是君子占少數,但是在一個教化能夠發揮功用的社會裏麵,君子的力量足以去感化、震懾社會。可是在西方啟蒙運動以後,在這種普遍平等的訴求之下,人人平等 ,“沒有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這種由庸人主導的現代社會,不再相信有真理這回事”。

一旦理性取代了信仰的地位,人是沒有辦法通過科學去驗證人生的目的的。於是正心誠意、安身立命都變得不再重要。人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社會的奴隸。啟蒙主義者天天喊自由、平等、博愛。他們哪裏知道,一旦人類沒有了最高價值和終極目標,就會完全被物質和本能所控製。哪裏來的什麼自由?所謂的平等,也隻不過是在動物層麵上的平等罷了;因為所有的人都墮落了,於是所有的人都平等了。

正是在這樣的一種盲目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路上,二十世紀的很多國家的人們受製於暴政,產生了以前的所有的世紀所沒有的殘酷的殺戮。於是二十世紀也成為了最“血淋淋的世紀”。而且由於宗教地位受到衝擊,家庭倫理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破除迷信、自由平等等革命口號的鼓動下,性解放運動也應運而生。有人說“性解放像是從都市細縫中迸出的妖獸,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亂流”。

返觀我們的校園,由於精神空虛,傳統道德觀念淡薄,學生在兩性交往方麵的開放程度前所未有。與之相伴而生的心理疾病、性犯罪、性病蔓延等問題嚴重地汙染了曾經被稱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筆者認為,造成此類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現代年輕一代信仰缺失,各種不良文化垃圾乘虛而入或者先入為主。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從小、從早在學生的心中培植高尚的信仰,讓信仰伴隨人一生。

五、上下交爭利,則國危矣

1998年北大校慶被學生評為“北大十佳教師”之首的錢理群先生在一次專題研討會上語出驚人:“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製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我不知道現在的青年還有多少有我們那一代人那樣的理想主義。有學者說:沒有理想主義追求以後,人類變得有利害無是非,整個社會完全依照理性來算計自己、算計他人,我們的社會變成了一個生意場。

香港思想家霍韜晦先生憂心忡忡地說:“每個人都殫精竭慮去搏取更多的擁有,滿足那滿足不盡的貪心”——要知道,人欲無窮,欲壑難填——“為了計較自己所得而千方百計保護自己。其實,到最後,完全是貪心在推動著這個世界,世界變成一個貪婪世界、封閉世界。理性已由追求真理的主體,淪為欲望世界的仆役。現代人有財富排名榜,但沒有人格排名榜”,“現代人有各種各樣的策略、調查,羅列一大堆數字,但沒有深入生命的文化;現代人有很多虛假的假象,但沒有真正的修養;現代人有物質主義、本能主義,但沒有理想主義。這太嚴重了!”這是霍韜晦先生的獨醒之言。

古人說:上下交爭利,則國危矣!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