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接受美學看《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文化翻譯(2 / 2)

原著第四章提到兩個名字:Pat和Bill.倆人都是白兔家的工人。比爾是隻小蜥蜴,他的工人身份體現在他的語言中,而中文中的“比爾”隻是男孩的名字,沒法體現他的身份。

Pat和Bill出現在同一個場景中,但書中沒有交代他是什麼動物。“Pat”是典型的愛爾蘭男子的名字,這層含義體現在他的愛爾蘭方言中:

“Sure then I’m here! Digging for apples.yer honour!”

“Sure,it’s an arm,yer honour!”(He pronounced it“arrum”.)

“Sure,it does,yer honour:but it’s an arm for all that.”

“Sure,I don’t like it,yer honour,at all,at all!”[1]

典型的愛爾蘭方言每句話以“sure”開頭,用“yer”代替“your”,將“arm”的音發為“arrum”,等等。趙元任將“Pat”譯為“八升”,“yer honour”譯做“老爺”,“arrum”“胳巴膀子”。在另外兩個版本中分別譯做“佩特”,“大人”,“加巴子兒”;“帕特”,“主人”,“胳布”。從譯文中,讀者可以體會Pat的英文不是很標準,操著一口方言,但無從知曉哪種方言。在這個例子中,譯者隻能舍棄文化信息的傳遞,從發音上盡可能的接近原作。

二、諺語

最後,對比下兩條諺語的翻譯。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2]

“Take care of the sense,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3]

“近豬者黑,近麥者白。”

“不以字達辭,不以辭達意。”[4]

“羽毛一樣兒,鳥聚一塊兒。”

“意義小心照顧,聲音不費工夫。”[5]

“毛色相同的鳥兒總在一起。”

“隻要意思對,聲音自然正。”[6]

三個版本中,趙元任采用了歸化法,形式押韻,但是內容太具有中國色彩:後兩個版本都采用了異化,並且吳鈞陶的版本加入了腳注,更能幫助讀者了解諺語的來源。在諺語的翻譯中,筆者認為異化優於歸化,因為前者更加忠實於原作的文化內涵和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 Carroll, Lewi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M].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3:63.

[2][3]Carroll, Lewi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M].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2001:110.

[4]劉易斯·卡羅爾.阿麗思漫遊奇境記[M].趙元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75.

[5]劉易斯·卡羅爾.愛麗斯奇境曆險記[M].吳鈞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94.

[6]劉易斯·卡羅爾.愛麗絲漫遊奇境[M].何文安,李尚武,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