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成員彙報後,班級其他學生自由提問,相關問題的小組成員回答,小組代表回答不全麵的時候,其他成員可以適當補充。中西文化的差異成為課堂討論的主要關注問題。當小組成員回答感覺有困難時,教師應即時參加討論,給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誘發和調動學生參加討論的積極性,使討論得以繼續進行。當學生沒有與文化相關問題提問時,教師也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
(五)小組互評,教師總評
學生先進行評價,指出各小組代表陳述時的亮點和不足之處,評價主要集中在陳述內容的準確度和知識的寬度、以及表達的流暢性、準確性方麵。之後教師參與互評,充當引導者和糾錯者的角色,有技巧地指出各自存在的缺點,今後應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六)課後交流學習體會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本組在課堂彙報陳述中的優缺點,完善報告內容,並把完善後的書麵內容交予教師。教師對上交的內容進行量化評價,量化成績計入平時成績。
三、實踐結果與分析
為了解此模式教學實踐的效果,筆者在一學期的嚐試後,在6個教學班做了問卷調查並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之後在收回問卷一周內召集部分學生座談,了解反饋意見。從問卷結果與座談反饋信息可以看出,學生參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意識和積極性明顯提高;需要教師參與到各種互動中的意願上升;最受歡迎的互動形式由小組內部討論變為小組之間辯論;認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自己的文化敏感度得以加深;認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自己英語口頭及筆頭表達的流利性以及表達時思想的廣度和深度得以提高。這說明,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本課程模式的學習得到了培養和一定的提高。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以及經驗表明,互動活動的合理設置和有效控製是此模式順利進行的關鍵,提高了此模式的可操作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完成活動任務的意願。另外教師參與互動,適時指導,導入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強化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是此模式得以順利展開的重要因素。
結語
課前布置任務,課中鼓勵學生進行多維互動,展開以提高學生文化敏感度為目的的學習和討論交流,可以使教學更加形象化、立體化和生動化。實踐結果表明,此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參與多維互動的積極性,加深了其對英語知識文化的吸取,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但在模式操作的過程當中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性格內向的學生較之外向的學生參與互動的機會相對更少、注重交際的流利性有可能使學生忽略語言的準確性、對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的表現做出客觀評價有一定的難度等等,所以教師應當將此模式流程各項任務明確化、細化,加強監控力度,要求學生每次互動活動後都提交書麵報告並及時反饋對學生的評價。如何更加完善此教學模式,需要進一步的實踐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桂詩春.我國外語教學的新思考[J].外國語,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