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動畫“民族化元素”誤區
從當今時代的發展來看,作為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任何時候都是受歡迎的,沒有國家和地域之分,隻要我們用心去發掘,將這些文化元素充分運用到動畫題材的創作中,使作品能夠真實反映人的內心世界。現在一些人對於動畫的“民族化”認識有一個誤區,從《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三個和尚》等一些具有高水準的巔峰之作出現,“民族化”的概念就深入人心。在早期的時候,動畫發展的方向、政策,文化元素都一直保持著一種令人敬畏的身份,是檢驗作品是否成功的標尺,直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被搬上大銀幕獲得了受眾的認可,這才認為這種表達方式是可以的,隨後就不斷的變換表達方式但是始終都有民族元素的體現而且反響還不錯。之後的路似乎就要這樣一味的走下去,這也是在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國內動畫隻是一味的模仿而缺乏創新、缺乏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表現。
三、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以及動畫傳播
(一)民族文化發展
現在動畫行業的前景比較看好的地方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這些城市的文化、物質、精神等方麵超過了其他的中小城市,這些城市人們的思想前衛、開放,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也很快,所以動畫在這些城市的發展前景是樂觀的,也是人們所向往的地方。而在動畫的創作過程中,有很多文化元素都是來自於民間,如關中皮影戲、中國國畫的長安畫派、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鬱的戶縣農民畫等等。這些都是動畫創作中不可多得的素材。隨著當今時代的發展,動畫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數字的傳播時代,可以有更好的平台將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
(二)國內動畫中民族文化的體現
中國的動漫事業發展很早,最早讓我們記憶深刻的動畫如: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哪吒鬧海》、《葫蘆兄弟》等等,以及後來的《藏獒多吉》、《喜羊羊與灰太狼》、《秦時明月》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民族文化元素又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回顧從兒時記憶起那些讓我們記憶猶新的動畫到現在的3d動畫,我們不難發現古老的東西依然能勾起我們美好的回憶。
《大鬧天宮》中的素材搜集範圍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碧雲寺及大慧寺中有紀念意義的壁畫、雕塑、佛像等素材,了解古代建築、繪畫、雕塑各方麵的藝術從而完成了《大鬧天宮》的創作;《哪吒鬧海》也是根據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改編的。不難看出,從動畫的最初發展開始,民族元素在藝術領域的體現屢見不鮮,正是因為那些令人熟知的民族文化元素,那些經典的作品才讓人記憶猶新,甚至成為了當時最高水平的巔峰之作。
結語
縱觀民族文化與動畫的發展,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我們已有的文化元素,將兩者更加完美的結合,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動畫。《喜洋洋與灰太狼》係列就充分的體現了國內動畫的特點,還有《藏獒多吉》、《秦時明月》裏麵也有很多民族元素的體現。可見原汁原味、受眾所熟悉的東西大家還是買賬的。在現代,人們更加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原創的東西,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日本、美國等國家的作品,但應該通過學習來提高本國動畫的創作水平,不要讓我們古老悠久的東西失去它的風采。我們有很好的文化元素優勢,相信國產動畫的發展會有更好的表現方式再掀國產動畫的高峰。我們期待讓我們驕傲的那一天。
[本文係陝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編號:11JK036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