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 你會教育孩子嗎(1 / 1)

1998年,一位名叫張啟軒的男孩,因其優異的成績而被清華大學錄取。張啟軒的母親在介紹教育孩子的經驗時說:

“有一件記憶深刻的事:學校裏要舉辦藝術節,我兒子特別高興。他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他對我們說藝術節上有一個花展,由他們班負責拿花,而且要求是盆花,他準備拿菊花。盡管兒子重複了兩次,並一再叮囑,可我還是忘記了給兒子買花。藝術節開幕那天,我母親生病了,我一下班就急忙趕往母親家。回來時,兒子哭了,特別傷心。我不停地安慰他,並給他的老師寫了一封信,解釋原因,可兒子依舊很傷心。那幾天,吃飯時他幾乎沒有講過話。一天晚上,他非常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以後再有這樣的事,你一定記得寫在本子上,這樣就不會忘記了,就像我寫作業一樣。”那時他還隻有9歲,我突然感到自己是一位不稱職的媽媽。從那次事件之後,我意識到了:孩子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畢竟有限,更多的時候更需要家長的關愛和幫助。我們每天關心的不過是孩子的吃、喝、用、行,卻不知道孩子幼小的心靈更需要感知與關愛。”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滿載著酸甜苦辣的複雜過程,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大影響孩子成長的環境因素中,家庭是孩子病根的發源地,學校是孩子病象的顯現地,而社會則是孩子病毒的危機地。由此可知,家長的教育好比根的培育。因此,教育家巴哈特說:“一個父母勝過一百個校長。”

怎樣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這是一個備受家長關注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每一位家長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說起自己的教子經總是頭頭是道!但是有一個事實不得不麵對,那就是很多家長盡管懷著宏大誌願,而且自認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最好的。然而,他們卻不一定能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好孩子。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父母意識中的所謂的教子經驗,並不是科學的教育方法。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方法才是最科學的呢?這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家長與家長不盡相同,孩子與孩子也千差萬別,所以,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既然是這樣,我們可以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上,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關注怎樣培養出好孩子。

我們都知道,人的心理支配行為。那麼,作為家長,要教育孩子、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就要從改變孩子的“心”開始。如果能夠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並因勢利導,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育心理學家指出:不懂心理學的教師不是一個稱職的教師。那麼,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擔負著幫助孩子形成良好人格與習慣等心理發展的重任,是不是也應該懂心理學的知識呢?可是有很大一部分父母由於缺乏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從而使孩子走向歧途,這是在教育孩子上的一大敗筆。

其實,心理學與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進一步說就是:心理學是教育學的理論依據之一,教育學是促進心理學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動作,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家長的言行舉止就是給孩子播下的種子,什麼樣的言行也決定著我們收獲什麼樣的果實。人們通常都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那麼,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家長”。要想收獲成功的果實,不僅需要家長具有良好的家教能力,還需要有心理學方麵的知識儲備;不僅要了解孩子的行為,還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這樣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通過引導、啟迪、交流、行動,才能使孩子得到全麵的提升和發展。時下,不缺少疼愛孩子的家長,而是缺少會教育孩子的家長。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承擔著保家衛國、振興中華的重任。因此,教育好孩子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們編寫了這本書。這是一本寫給那些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家長們看的書,這也是一本寫給那些期望孩子成龍成鳳的父母們看的書。

本書主要介紹了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而有效地教育孩子。具體表現在對孩子的情商教育、習慣培養、溝通教育、性格塑造、智商開發、學習教育、成長教育、交往教育、財商教育、網絡教育、減壓教育等方麵,以更科學、更理性的方式促進孩子的全麵發展。每個章節都設有案例、案例分析及相關建議,將心理學理論與案例相融合,可以讓家長聯係生活實際進行對照和參考,既通俗易懂,又便於閱讀理解。

真誠希望通過本書,能讓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與成功”,感受父母責任的“理性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