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結構技巧
名師講壇
作者:趙景玉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散文的“神”是指蘊含於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神”是文章的靈魂、統帥,駕馭著看似散的“形”,並使之為“神”服務。既然“神”是文章的靈魂、統帥,一旦確立便不可更改,因此我們在散文寫作時,為使文章新穎生動、富有魅力,就得在“形”上下功夫,也就是在材料的選用、材料的組織和表達方式的運用上注意技巧。散文寫作中的結構技巧很多,本文重點介紹幾種操作性強、實用效果好的結構方法。
一、鏡頭剪輯法
寫作時,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或自己的情感,選取幾個具有典型性、形象性、連貫性的特寫畫麵,提煉其表情達意的共同點,認真描繪,強化細節。這種結構的好處是選取的鏡頭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麵表達情感或寫作意圖;選材廣,表現力強;生活氣息濃鬱,畫麵感強,有利於思維縱橫馳騁。
鏡頭剪輯法常用的有兩種組合方式:一種是橫向排列組合,即把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畫麵組合在一起。這種結構形式有利於從不同角度表現主題,突出其普遍性。另一種是縱向排列組合,即把同一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片段組合在一起。這種結構形式有利於表現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狀況,突出其發展性。
如冰心在《笑》一文中選取不同時空的幾個典型畫麵:牆上畫中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地笑;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地笑;茅屋裏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地笑。作者將安琪兒的微笑、赤腳孩子的微笑、茅屋裏的老婦人的微笑,加以恰當剪輯組合排列,使文章成為一個連貫和諧的整體,最後以“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境,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裏看不分明了”總結,有力地表現了“愛”的主題。
二、一唱三歎法
在確立文章的立意或感情基調後,接著從不同的角度、層次入手,把立意或感情基調分解成一個個文字表述雖然不同但內涵基本相同的小話題,然後用“點睛”的一句話(既可以獨立成段,也可以放在每一話題之前),反複詠歎,不斷渲染,能收到動人心弦的效果。這種結構的好處是,行文既具有整飭的外在形式美,也具有思路清晰、文脈清楚、情感集中的內在邏輯美,從而使得文章中心突出,行文有氣勢,易於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
如《境出南山》一文,作者精選陶淵明、李白、李清照這三個典型人物形象,他們雖然人生經曆各不相同,但作者抓住了他們共同的處世態度——“遊離於世俗標準之外”,且活出各自的真性情,“撐起了一個人的脊梁”,以“於是,那就足夠了”一句串聯起全文,且反複詠歎,多次強調,不斷渲染。這樣,文章不僅層次清晰,立意凝練,三個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令人讀來擊節讚賞。
三、特寫結構法
這一技法是把觀察點集中於某一個場麵或片段,在這個場麵或片段中又把鏡頭集中於主要的人物或事物,猶如電影特寫鏡頭一般,把人物或事物的特點或情形進行充分聚焦,盡情描摹,完全展露,從而使人物形象或事物特點更鮮明,主題揭示更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