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從家庭到社會,家長該做點什麼(1)(1 / 3)

孩子不隻生活在家庭與校園中,更要生活在社會中。

把孩子包裹在家庭裏,圍困在校園裏,孩子就隻能存活在家庭的保溫箱與校園的避難所,永遠不會成長。

嚐試為什麼需要鼓勵

嚐試成功自古無,自古成功在嚐試。任何事情在沒有做之前,誰也不能夠斷定它是否成功。但成功的事物都是從嚐試開始的。任何人在社會都不能保證他待人接物從容不迫,處理事情都遊刃有餘,但在生活中、學習中、事業中,任何人要想取得最後的成功,就必須大膽地去試、去闖、去嚐試。走向社會也需要嚐試,但讓孩子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去嚐試適應社會,我們家長並不是非常清楚。

誤區一:走向社會是長大以後的事

一位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因此,總是不讓他與陌生人交往。結果孩子上了初中了,家裏來了客人還不敢出門相見,更不說主動去和別人交往相處。孩子長大後,步入社會後缺乏自信,總感覺不能適應社會。

誤區二:讀好書,自然就知道如何融入社會

一位獨子,自小在父母的監護下長大,順利大學畢業,進入了一家很不錯的公司。但不久,這位剛剛被提升的主管就辭職回到家裏。原來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與下屬、下屬與下屬之間的人際關係,以至於對社會產生恐懼。

家長總以為孩子離社會很遠,實際上孩子離社會很近;家長總認為過早地接觸社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卻不知越是遠離社會,越是難以適應社會。其實,孩子接觸社會,步入社會是很早的,甚至孩子步入幼兒園就是走入了一個小的社會。但在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就像上述事例一樣,把孩子與社會隔離開來,剝奪了嚐試融入社會的機會,造成孩子不能熟悉社會,適應社會。

常言說得好:“抱大的孩子不會走。”任何事情都是從嚐試開始的,既然孩子最終要成為一個社會人,就要讓他們嚐試走入社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放開手腳,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應當鼓勵孩子獨立去做。

當孩子剛學會走路,也正是想去嚐試階段,因此免不了一次次跌倒,這時應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再走。5—6歲孩子已具備獨立處理生活中小事的能力,父母不要再包辦代替,讓孩子自己去做。

任何事都應抱有一半成功,一半失敗的人生態度,失敗中有成功,成功中有失敗。要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能因為怕孩子吃苦、失敗、做不好而不讓他去做,到頭來是什麼都還不會做。父母要為孩子創造各種條件,讓孩子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孩子隻有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鍛煉,才能從日積月累的親身體驗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幹,從而最終融入社會,成為合格的一員。

孩子要融入社會,因此,他嚐試不僅僅是自主地學習各種技能,而應延伸到情感領域,讓學生嚐試體驗人生的各種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也要延伸至意誌領域,讓學生嚐試冒險、衝破規則,培養起目的性、自製性、堅毅性、果斷性等意誌品質。

嚐試,與其說是一種方法,毋寧說是一種精神、境界、信念、勇氣。而後者恰恰被當代教育所忽視的,這就是敢於冒險的精神、不斷向極限挑戰的境界、嚐試最終走向成功的信念、克服困難的意念。

嚐試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在實踐中,許多父母總是怕孩子結交壞人、怕孩子與人發生爭吵、打架或染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總是試圖禁止孩子與他人交往,這無疑剝奪了孩子熟悉社會,對各種不良現象產生免疫力的機會,從而讓孩子更難適應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社會。最終讓孩子變成了閉目塞聽、膽小孤僻、沉悶憂鬱、懦怯拘謹的“蟲”。

孩子走向社會,無論成功和失敗,都需要嚐試。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走出這重要的一步呢?

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既然是嚐試,就有成功有失敗。對於孩子的成功,家長必須鼓勵,對於嚐試中的失敗,要有心理準備。“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麵前才有路”。

其次,家長要有耐心,期待孩子嚐試成功。嚐試就是由一個不會到會,由不熟到熟的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時需要花較長時間來掌握父母看來是很簡單的事情。在孩子嚐試的過程中,家長要心平氣和地等待,而不要由觀察者變成行為者。

第三,家長必須學會做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家長經曆了社會的風風雨雨,經驗當然比孩子豐富,對孩子的嚐試,家長必須在大的方向上加以指導,在行為方式和步驟上和孩子協商,但卻不能命令孩子做什麼。即使是知道孩子會失敗,隻要是能培養他的能力,都可以讓孩子去嚐試,因為人往往從失敗中獲得的經驗比從成功中得到的更多。當然,對待子女也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

第四,讓嚐試既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多樣的內容。父母可以如讓嬰兒從小單獨睡覺,嚐試一個人獨處;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讓他自己爬起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勵孩子進行登山、攀岩、跳海等有適當危險性運動;甚至嚐試18歲以下的孩子自己掙錢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