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性格決定命運,家長,你知道嗎(1)(1 / 3)

很多家長都不注意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與教育,殊不知,孩子一生的發展,全由性格造成。忽視孩子的性格教育,就是忽視孩子的靈魂。

誰扼殺了孩子的自信

教育的一個目標,就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就是意味著要培養孩子的自信,使他們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他內心所想到的是“我肯定能行”。孩子的自信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來培養,但我們家長有時卻忽視了這一點。

案例一:一個男孩興高采烈地衝回家告訴媽媽:“好消息,好消息,老師今天終於表揚我了!”你猜這位母親說什麼:“我不要聽,我根本就不要聽!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一受表揚就會翹尾巴的東西!”小男孩的歡樂頓時煙消雲散……

案例二:一位內向文靜、成績平平、做什麼事都顯得特別謹慎的女孩,向心理谘詢老師傾訴了自己的困惑:從入學以來,父母從來不去過問她的成績,就連隨意的詢問或關心都少得可憐。她覺得自己像一根可有可無的小草,已經完全被遺忘。為此她常常感到自卑,認為自己糟糕至極而鬱鬱寡歡,甚至產生了無盡的迷茫與痛苦,繼而開始厭學。

自信是一個人成長的動力。當一個人相信做任何事情隻要努力就能夠成功的時候,即使遇到困難,在自信心驅使下,往往可以激發他們內心的全部潛能,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然而,我們的家長卻不會培養孩子的自信。案例一中的那個孩子,母親內心可能也不是不高興,孩子受到表揚,意味著孩子在某些方麵取得了進步,但母親生怕孩子驕傲,因此,時機不當地給孩子潑了一盆涼水,使孩子內心剛剛建立一點的自信消失得無影無蹤。

實際上,母親如果借機誇獎幾句,再暗示孩子不要驕傲,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母親本身出於好意,但方法不當,讓孩子的自信心再也難以建立。案例二中,由於父母對女兒的長期“漠視”,既不說好,也不說壞,孩子得不到家長的肯定,於是認為自己在家裏似乎可有可無,心理自然十分孤僻。這種缺乏自信的心態帶到學校,孩子做什麼事都顯得特別謹慎,生怕被人否定。

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進的勇氣,本來可能有十分的幹勁,也隻剩下五六分,甚至更少了。長此以往,很難振作起來,會成為一個被自卑感籠罩著的人。不但會延遲進步,甚至可能自暴自棄、破罐破摔,那將是很可怕的。

缺乏自信,無非是外因和內因互相作用的結果。從外因說,可能是受到的貶抑性評價太多,缺少成功的機會,處境不良,例如案例一的小孩;從內因說,可能是自尊心受損,自信心下降,又缺乏自我調控的能力,例如案例二中的女孩。孩子們在家長麵前受到太多的批評、指責、諷刺、挖苦,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影響自信;受到家長的漠視,同樣會缺乏自信。而這種自信心的缺乏,又使他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難以獲得成功,導致家長們對他們進一步否定,形成惡性循環。

總之,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產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動力。家長必須學會賞識孩子,必須學會培養孩子的自信。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沒有自信就缺乏動力,人的內心深處就是渴望得到他人肯定,從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一旦在父母賞識下建立起足夠的自信,他們覺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方法多種多樣,但下麵幾個方麵,家長們是一定要做到的。

第一,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長和老師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說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你沒出息!”“你不可救藥!”“你的腦子是豬腦子!”“我對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這德性,就不該生你!”“你把我的臉都丟光了!”家長千萬不能說這些話,這可能讓孩子一輩子記在心上,造成心靈的傷害。另外,打孩子、任意懲罰孩子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家長不能因為要維護自己的一點麵子,傷害孩子的自尊。

第二,幫助孩子成功,經常鼓勵孩子。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強人的自信。一個孩子,每獲得一次小小的成功,他都有勝利的喜悅,會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為家長,給孩子幫助,讓他有點滴的成功體驗,事實上,在孩子每一個小小的成功中,自信就會一分一分地積累起來。建議家長從小事抓起,即使孩子做得不是那麼好,家長也盡量用鼓勵性的語言。家長鼓勵孩子時,說話一定要真誠,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內心的期待和支持。

第三,用全麵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是一個不斷發展的人,看待孩子應用全麵的眼光、發展的眼光。有了這樣的觀念,就不會一葉障目,隻看一點,不計其餘,也不會因孩子一時表現欠佳而氣急敗壞、大發雷霆。

第四,教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法。對於那些做事缺乏信心、存在自卑感的孩子,在不斷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指出他們的閃光點的同時,要教育他們在麵臨困難和挫折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會做好的”,“我不會被困難嚇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