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瞻卬昊天,有嘒其星”:談談古代中國的星占術(1 / 3)

第十講“瞻卬昊天,有嘒其星”:談談古代中國的星占術

何謂星占術?星占術是以觀察星辰的運行、位置、顏色、亮度、芒角以及星辰之間的關係,來預測人間吉凶禍福的一種方術。有人把它視為一種學問,稱之為星占學或占星學。從源頭上說,星占術與天文學恰似一對孿生連體兄弟,但在以後成長的過程中二者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天文學是嚴肅的自然科學,星占術則走向了它的反麵。天文學與星占術同樣都研究天體運動的規律,天文學的取向是自然的、科學的、精密的,是以觀察及解釋天體的物質狀況及事件為主的學科,主要研究天體的分布、運動、位置、狀態、結構、組成、性質及起源和演化,而星占術的取向則是社會的、文化的、雜蕪的。它通過天體運行的異常現象來預言附會人間的吉凶禍福,就本質上而論它是唯心的,甚至是荒誕的。可以說星占學是天文科學發展的曆史悖論,不過,在科學的發展史上類似的悖論可謂不少。

一中國星占術發展源流概說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人類對自己創造的文化與自然的物象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並不了解,對於導致吉、凶、禍、福、生、老、病、死的緣由並不清楚,於是便從一些事物的表象出發,把生活中的吉、凶、禍、福、生、老、病、死發生的因果與某些自然現象聯係起來,星占術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星占術的發生和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是遠古先民對自然天象與人類關係誤會的結果。類似的誤會,在不同民族的認知史上頗具相似性,除中國之外,在文化較早發達的其它地區,如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都很盛行占星術,雖然,從技術和文化層麵而言各民族各具有自己獨特的星占體係,然就本質而言,星占都是為了預卜凶吉,都是為了避害趨利。不僅在上古,即便是在並不遙遠的近代,占星術仍然活躍在一些較為原始的部落中。

巫術與星占術一樣同天文學互為一體,星占術、巫術、天文學三者總是緊緊地糾結在一起。據中國古文獻記載,在遙遠的顓頊時代中國即已有占星術的萌芽。《尚書·呂刑》雲:

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製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製,罔差有辭……惟時苗民匪察於獄之麗,罔擇吉人,觀於五刑之中;惟時庶威奪貨,斷製五刑,以亂無辜,上帝不蠲,降咎於苗,苗民無辭於罰,乃絕厥世。

此段文字大意,上古蚩尤作亂之時,世風日下,平民百姓爭奪竊盜,寇掠賊害。尤其是苗民不遵守政令,互相欺詐,紛紛作亂,沒有忠和信,以致背叛誓約。受了虐刑的和一些被侮辱的都向上帝申告自己無罪。上帝考慮苗民沒有芬芳的德政,刑法所散發的隻有腥氣。顓頊皇帝哀憐眾多被害的人沒有罪過,就用威罰處置暴虐的人,製止和消滅行虐的苗民,使他們沒有世嗣留在下國。所謂“上帝不蠲,降咎於苗”,意思就是說,上天不赦免苗民的罪過,就降災禍給苗民。由此可見在古代先民的頭腦中,天帝和人是一起的,人可以到天帝那裏告狀。苗民弗用靈,上天就要降罪於他們。前引《國語·楚語》中觀射父跟楚昭王所解釋的就是這個意思。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這一觀念是從上古先民那裏承繼而來的。如果固著地理解“天人合一”,似乎頗為荒謬,但是在注重環境保護的當今世界,人們對中國這一古老的觀念又有了新的詮釋,今人可以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

中國的星占術的理論基礎就是根植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觀念之中的。

“天人合一”,古人相信“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也就是說上天是萬事萬物的主宰,殷人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又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由於人受製於天,統治庶民的帝王將相如果做錯了事就會受到上天的警示或懲罰,做好了也會降下祥瑞。所以《周易·賁(bì)卦·彖(tuàn)傳》強調要“關乎天文,以察時變。”《周易·係辭》亦曰:“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穎達正義:“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者,若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是聖人象之也。”“若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語出《書·舜典》,孔傳:“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關於玉衡的式樣,孔穎達疏引蔡邕曰:“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辰。蓋懸璣以象天而衡望之。”

談起中國星占術的起源,天文學史家陳久金先生曾說:“中國星占術源遠流長,有著一個漫長的發展曆史,從殷墟卜辭中,就可以看出早在商代時就有許多為帝王服務的星占師和進行占卜的卜辭。”陳先生說得不錯,甲骨卜辭中的確有殷人進行星占的明確記載。如《甲骨文合集》10406反辭為:

(1)癸亥卜,貞:旬亡禍。王占曰:有祟,〔其亦有來艱〕。五日丁卯子,不葬。

(2)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雲自東麵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飲於〔河〕。

《甲骨文合集》10405反的刻辭與此大致相同。此辭大意是說,商王武丁某年某月的癸亥日卜問,下旬是不是會有災禍發生。商王親察卜兆之後說:“有災禍”。五日丁卯果然有死了大臣。第八天的庚戌日,東邊天際又飄著彩雲,到了下午兩三點的時候,又有彩虹飲水於黃河之上。彩虹,在古代是災異之象。

由上辭可知,“有設”有吉與不吉之分,不過,就卜辭而言,“有設”之“設”,大多是不吉,甚至“有祟”。

為了報塞上天,就要舉行禳災之祭。商湯之時,上天曾降災禍於其下,而聖王商湯則不惜以身殉,為民祈福。《呂氏春秋·順民》:“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翦其發,(lì,)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

殷商時代已有專門的星占師,殆無可疑。最著名的就是巫鹹。《書·君奭》雲:“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巫賢即巫鹹。

西周已設掌管天象的專職人員。《周禮·春官·保章氏》:

保章氏掌天星,以誌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象。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告訴,告誡)乖別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詔救政,訪序事。

到了東周時代,中國的星占術已經完全成熟,成熟的標誌主要體現在星官體係得以確立。古人認為星官是“人君法天以設官”的結果,並把它的始作俑者附會為商代的傅說。說見《尚書·說命》:

惟說命總百官,乃進於王曰:“嗚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傳雲:“天有日月北鬥五星二十八宿,皆有尊卑相正之法,言明王奉順此道,以立國設都。”孔穎達疏:“《晉語》雲:‘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易·係辭》雲:‘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皆言人君法天以設官,順天以致治也。天有日月照臨晝夜,猶王官之伯率領諸侯也。北鬥環繞北極,猶卿士之周衛天子也。五星行於列宿,猶州牧之省察諸侯也。二十八宿布於四方,猶諸侯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有尊卑相正之法,言明王奉順天道以立國設都也。‘立國’謂立王國及邦國,‘設都’謂設帝都及諸侯國都,總言建國立家之事”。

用漢儒的說法是“法象天官”。王充《論衡》:“天官百二十,與地之王者無以異也。地之王者,官屬備具,法象天官,稟取製度。天地之官同,則其使者亦宜鈞。官同人異者,未可然也。”王充之說不確,實際上地官不是“法象天官”,而是天官法象地官,百二十的天官之製是模仿人間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的職官職度來命名的。古人所以強調“法象天官”,實際上是為“君權神授”的觀念所蒙蔽。

秦漢以前有一些星占家在曆史上留下了名字。《史記·天官書》:“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鹹;周室,史佚、萇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秦漢以後,漢之張良、京房、張衡,三國蜀之諸葛亮、吳之陳卓、吳範,北魏之崔浩,唐代之李淳風、瞿曇悉達、北宋之王安禮等都很有名。

占星著作,流傳於後世的主要有《甘石星經》,此雖托名甘德、石申,但實際上並非戰國時代的原著,而是出於唐宋人之手。我國現存的占星書比較有名的是唐代李淳風的《乙巳占》、瞿曇悉達的《開元占經》、北宋王安禮重修的《靈台秘苑》以及明代不知撰人(或雲劉基)的《觀象玩占》等等。

二、三垣、四象、二十八宿與中國星空的分區

入夜,當你舉目仰望之時,可以看到蔚藍的天幕上點綴著許許多多的星星,那些星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些星星成天呆在那裏,看上去好像一動不動,這就是天文學上所謂的恒星。恒星的分布本來毫無規律,為了辨識這些星辰,古人把那些位置相近的恒星幾個幾個地組合在一起,並給每個組合分別取了不同的名稱,這樣的恒星組合就是中國天文學上所說的星官。《史記·天官書》唐司馬貞題解:“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現代天文學上所謂的“星座”與我國的“星官”的概念頗為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所謂星座是把星空分為若幹區域,每個區域叫一個星座。現代天文學上分為88個星座,如天鵝座、仙女座、望遠鏡座等。“星官”與“星座”的重要區別主要表現在兩點。中國的“星官”指的是一組“恒星的組合”,其著眼的是點;現代天文學的“星座”指的是星空的某一個區域,著眼的是麵,此其一。對於恒星區域範圍的分割乃至於星辰數目的多寡的厘定也各不相同,此其二。就恒星組合的數目而言,中國的星官所包含的星辰數目多寡不等,少則一個,多則幾十個。在中國天文學中,最為重要的星官有31個,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二十八宿”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的星空區劃體係。所謂“三垣”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等三星官。紫微垣又名紫宮垣,或簡稱紫垣、紫微宮、紫宮,指的是北極星空的中央部分。《晉書·天文誌》:“紫宮垣十五星,其西蕃七,東蕃八,在北鬥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一曰長垣,一曰天營,一曰旗星,為蕃衛備蕃臣也。”

在紫微垣的中心有一亮星,差不多正對著地軸,從地球上看,其位置幾乎不變,人們常靠它來辨別方向,它就是北極星。由於歲差的緣故,不同曆史時期所看到的北極星是不同的。秦漢時代,人們以北極二為北極星。所以,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就以它為中心來介紹紫微垣各星:“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環之匡衛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

太微垣,是天帝在南天的行宮。位於北鬥之南,軫、翼之北,大角之西,軒轅之東。諸星以五帝座為中心,作屏藩狀。《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衡,太微,三光之廷。”司馬貞《索隱》引宋均曰:“太微,天帝南宮也,三光,日、月、五星也。“《晉書·天文誌》:“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