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女孩來講,“望女成鳳”是千百年來的曆史積澱,是家長們揮之不去的濃重情結。很多父母傾盡所有於女兒,千種照顧、萬般嗬護,無非期盼著女兒長大成才,自己能老有所靠、老有所依。渴望孩子孝順,是做父母的第一本能。
可是,很多父母由於教育不當,不太注重孩子素質的培養,反而使得女孩子們產生了叛逆心理,要麼無視父母的愛和嗬護,要麼就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拚搏進取上,而完全想不到要回報給父母以愛和孝順。
其實,女孩子通常都比男孩子更能體會父母的愛心,因此有“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一說。可是,父母那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抹殺了許多女孩子善良的天性和嗬護父母的本能,讓孩子把心思更多地放在了成功、成才,而不是成人上。
那麼,如何讓女孩把孝敬父母當成一種習慣,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呢?
(1)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例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隻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嚐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當代孩子最缺乏的就是義務感和責任感,因為他們平時隻知道接受愛,而不知道付出愛,沒有學會關心和感激。父母千萬不要這樣想:孩子還年幼,主要任務是學習,隻要學習好了,什麼也不用幹,而是要轉變觀念:不要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好孩子的標準是多方麵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常言道:“3歲看大,7歲看老。”因為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長大了也是難以改變的。父母要以身作則、施教要潛移默化。
(2)讓孩子學會感恩。感恩源於良心,良知、良能,這是孝心的親情基礎。然而,感恩這種情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必須通過教育。現在不少女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隻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她們看來,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裏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辛苦展露給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大人為了她作出的犧牲。自然,孩子會從心底裏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因此,父母不妨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一天的情況:起床、做飯、洗衣服、整理家務、上班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如何關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樣心疼,怎樣整夜地不睡覺護理孩子……細節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報恩。要讓孩子從小養成關心父母、體貼父母、愛護父母的好習慣,如為媽媽梳梳頭,給爸爸捶捶背等。
(3)“言教不如身教”。女孩和父母長期接觸中會習得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孝順公婆這一點,如果母親本身做得不到位,那麼女孩也難以有真正的孝心。
有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隻有三四歲的女兒看到了,女兒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女兒吃力地端著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裏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廣告畫麵定格在這兒,廣告語說:“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師。”
孝心就是這樣學會的,就是這樣傳遞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樣下養成的。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一顆孝心、懂得愛,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因為“身教重於言教”。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山村裏有一對夫婦,年邁的媽媽已經快不行了,奄奄一息。夫妻倆商量後決定把老人裝在籮筐裏從山上扔下去,省的麻煩。於是兩人就抬著老人到了懸崖邊上,剛想扔,後麵傳來了一聲:等等,先別扔,把籮筐留下。夫妻倆一看原來是6歲的女兒,媽媽問:“為什麼把籮筐留下呀?”女兒說:“等你們老了我用什麼裝你們呀。”爸爸媽媽恍然大悟,趕緊把老母親抬了回去,好好地照顧母親。母親死後很好地安葬了母親。正是由於父母的轉變,女兒長大以後成為一個有名的教育家。